滚动新闻

中国与前苏联重新开始军事技术贸易和交流歼-11

国庆阅兵历来是中国公开展示军事科技成果的重要舞台。相比于各类展览层出不穷的兵器项目,国庆阅兵只展示了装备型号的特点,更能展示中国军队的实际装备水平。国庆50周年空中编队重型战机也身着盛装亮相60周年阅兵式。

十年前的1999年阅兵中,苏27SK/UBK被称为新型重型战机。仅仅十年之后,同样的编队不仅成为了国产先进战机,而且在阅兵装备的介绍中明确披露了歼11的型号。短短十年时间,同一款战机不仅有了新名称和国产标准,中国也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自行生产第三代重型战机的国家之一。

中国空军引进的Su-27SK是发展航空作战能力的重要一步,也是前苏联解体前服役的最先进的战斗机。其整体设计仍属世界一流水平。

中国空军在1990年代装备了从俄罗斯进口的Su-27SK后,不仅在装备性能上直接进入了第三代重型战机的行列,而且获得了相对可靠的全——天气超视距空战能力。在随后的台海危机中,苏27SK有效地发挥了空中威慑作用。但是,购买成品飞机是不可能满足空军装备规模需求的。引进技术自行生产和改进Su-27SK是保持和发展战斗力的必然要求。所以,歼11这个名字就证明了苏27SK在十年间完成了根本性的蜕变。

Su-27SK的介绍及J-11名称的含义

Su/27SK是中国与前苏联恢复军事技术贸易和交流后,引进先进作战装备的总体规划中最大的投资项目。它也是1990年代中国空军装备现代化进程的代表项目。 1990年5月,中国与前苏联开始以全面恢复军事技术交流为目标,以系统性引进先进军事装备和生产技术为手段,动用国家力量为军队进行大规模装备和技术升级。 中国对Su-27SK的引进计划是按照采购许可证自行生产。但是,在前苏联解体后空军对新装备的迫切需求和俄罗斯急需资金的综合作用下,中国首先购买了相当数量的Su-27SK成品,而引进的Su-27并未不仅补了国产设备的燃眉之急,也是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一张门票。中国从俄罗斯购买的第一批26架Su-27SK/UBK于1992年8月移交,1993年5月正式装备部队,随后又通过采购成品获得了数批Su-27SK/UBK战机。为有效提高空军的战术攻击能力和精确打击水平,中国空军于1999年8月从俄罗斯引进了Su-30MKK多用途战斗机。

配备海空装备的Su-MKK/MK2也成为国内首款多用途战斗机。十年间,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先后引进了几批约200架的Su-27/30战斗机。在满足国防需要的同时,还建立了较为系统的使用维护体系。这些准备工作为国产歼11装备后顺利形成战斗力奠定了基础。

Su-27SK的引进对中国战机技术和型号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引进苏27SK时中国战机技术发展长期停滞,歼7、歼8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战机J-10 仍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进行开发和测试。 Su-27SK首次让中国空军和航空系统接触到了第三代先进战机。该机型的使用缓解了空军装备供需矛盾,也填补了中国战机型号中重型高性能战斗机缺乏的空白。 Su-27SK装备后显示出强大的技术进步,但仅仅依靠引进来满足中国空军的需求给经济带来很大压力,缺乏自产、补充和改进能力也限制了装备的战斗力。

中国引进和生产Su-27SK,可以系统地获得三代机的生产供应体系,使国产战斗机的生产条件快速跨越到三代机的标准。更重要的是,引进的Su-27SK可以直接投入量产,满足中国空军急需先进战机装备的迫切需求。

中国引进Su-27SK的关键目标是建立独立的生产和改进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不应局限于获得组装生产能力,而应从最基本的制造到成品供应一体化。与整机配套的完整流畅的生产系统启动。歼11重型战机在相隔十年的国庆阅兵中亮相,宣告该机是真正国产的战机。

战斗机的不同生产工艺介绍

世界上每一个重视装备发展的国家都希望装备先进的战斗机,但能够研制先进战斗机的国家却屈指可数。没有研发能力或技术不足的国家都想装备先进的战斗机。向有能力设计和生产先进战斗机的国家采购是常用的方法,引进仿制技术是比引进成品更进一步的措施。世界上引进和生产战斗机的方法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其中,成品引入和零部件自组装是最简单、最浅的方法,而核心成品的引入和自组装是相对进步的。 引进技术后,逐步过渡到自产组装,完全是进口生产。通过吸收和学习,将引进的先进技术转化为自我发展的助力,是最高的成就。

一个有需求但装备规模有限的国家,显然不需要具备独立生产战斗机的能力。这种国家引进的生产技术大多是补偿贸易的经济手段,在引进过程中普遍进行零部件组装或小规模生产。使用的方法。一些国家有引进战斗机的手段,但不需要建立完整的航空生产体系,引进后的自主生产对这些国家来说吸引力不够。引进核心成品,根据自身能力生产部分零部件进行再组装,在经济、政治、技术等方面很容易为合作社所接受。如果考虑通过引进来提高自身航空科研生产能力,并利用引进的方式发展自己的先进战机设计和生产体系,那么这种引进必须经过一个系统完整的消化和生产过程。吸收。

以中欧空客在天津合作的A320生产线为例。空客将A320的大型零部件和成品直接出口到中国中国有多少苏27战斗机,天津的生产线将这些零部件和成品组装成整架飞机。在这种进口生产方式中,制造商只有自己组装和调试的能力,无法通过合作获得真正的核心制造技术。印度、韩国和土耳其从其他国家进口和生产战斗机的模式相对复杂。这些国家的航空公司大多具备生产部分飞机零部件的能力,但生产关键零部件所需的材料仍需从进口国采购,包括发动机、机载设备等。也主要依靠成品的引进来供应。这些国家拥有部分进口飞机生产能力,可以自主完成总装,但受限于核心技术,不具备自主改进和改造飞机的能力。在切断国外成品供应的情况下,他们不能依靠自己的航空力量。保证。

中国战斗机的设计和生产能力是基于从前苏联引进的技术。但是,由于中国的空中力量有独立的国防需求和装备供应体系,中国航空工业从一开始引进米格17(J-5)@ > 战斗机)。整机法的最终目的是利用国内的力量完成生产,并有自主改进和改进的基础。中国引进战斗机的方法相对来说是最完整、最复杂的。 ,建立从飞机本身到地面设备的完整生产保障体系。这种完整的引进方式虽然投资大,技术风险大,但可以具备独立的生产能力,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我改进和完善。在前苏联终止技术支持后,中国仍然能够生产和改进进口飞机,因为进口技术的完整性在整个生产体系中发挥了作用。

从中国引进生产型战机到歼11基本技术现状的传统分析

俄罗斯向中国出口Su-27SK是该系列飞机的首个出口项目。由于Su-27SK的出口是俄罗斯经济紧张和困难下的紧急措施,其航空业没有足够的时间对飞机进行改造。大部分削弱前苏联出口飞机战斗力的方法在Su-27SK上都没有实施。俄空军对出口中国的Su-27SK采取的削弱措施多集中在电子设备上,部分影响了战机的战斗力,但保留了基本的技术标准。这些措施对解放军空军在接收后的使用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好的方面是苏27SK的雷达航电设备比较齐全,技术性能指标与俄罗斯空军使用的同类型飞机相差不大;不好的方面是Su-27SK保持了前苏联战斗机的独特技术标准。基于苏联空战系统的系统不符合中国空军的标准。在中国空军成立初期,Su-27SK的许多更先进的作战性能无法应用,其航电设备在中国空军的作战系统中也经常出现无法接受的情况。直到台海危机第一次东南亚演习,Su-27SK才真正融入空军作战系统。苏27的战斗力对当时中国空军的综合战斗力没有太大帮助。相反,该机在指挥协调和军种合作方面显得格格不入。对苏27SK进行改进,使其真正适应中国的空战体系,已成为各作战单位的共识。

国产Su-27SK的基础设施项目和准备工作始于1997年,生产的Su-27SK被命名为J-11。歼11的生产装备是中航工业系统第一款量产的第三代战斗机。在生产初期,中国克服了生产线不完整和进口工装产品存在诸多缺陷的困难,依靠国内实力补充了歼11生产线的不足,复制建立了比中国更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进口生产线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通过生产体系的完善中国有多少苏27战斗机,为歼11的国产自强提供了基础保障。中国通过完成早期进口原型机的组装和试飞开始生产线,然后按照合同和生产计划开始J-11的量产。国产 J-11 于 2000 年左右开始交付给空军。

歼11从进口零件组装到自主生产,经历了与歼1类似的几个阶段。中国用了两年时间才打通生产线,相关企业也完成了各自在歼11项目上的任务。 J-11于2002年按照节点要求完成了飞机的国产化,并于当年开始在空军服役。歼11批量生产和第一代国产化装备的引进缓解了空军装备的紧张局面,在生产过程中,根据国内相关技术的发展成果,充分利用新技术以及改进和改进飞机的新产品。完全的。在提高装备战斗力的同时,也为歼11的后续研制做了技术实践和准备。第一代国产化歼11的生产交付证明,沉阳飞机公司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生产体系​​。虽然在此期间歼11的发动机和航电仍由俄罗斯按合同提供,但依托歼11的国产平台也开始了国产动力航电武器的研制。真正实现全国产化,战斗力显着提升的改进版,也是沉阳飞机设计院在2000年前后研制的。

中国航空工业在前苏联成立之初就与前苏联有着非常密切的军事技术合作。引进前苏联技术,仿制生产了几款早期的战斗机。这一时期,中国在引进战斗机生产技术方面采取了完全转移的方式,在技术完整性和合理性方面经过实践检验,是一种成功的方式。其中,从阶段目标和成果来看,米格17的引进和生产最具代表性。中国航空工业在米格17的引进和仿制过程中应用并掌握了成功的生产方法,最终完成了从零部件组装到完全自主生产的引进过程。米格17的成功引进,使中国航空工业迅速获得了生产喷气式战斗机的能力,成为中国后续引进国外军用飞机的标准模板。中国引进 Su-27SK 的方式应该与引进 MiG-17 的过程类似。不过,相比米格17从机载设备到发动机的完全转移以及仿制的完全转移,苏27SK的引进和生产主要集中在机身及相关材料的仿制上。作为战斗机核心生产技术的机载成品和发动机不是成套引进,而是由俄航企业按照预定的生产规模直接提供成品组装。

在引进Su-27SK的过程中,由于俄罗斯的预防性技术措施,核心产品没有配套引进。主要目标是通过控制动力系统等核心设备的供应,控制和掌握中国自主生产飞机的速度和生产规模。并依靠成品的垄断来避免中国完成Su-27SK后可能出现的市场扩散。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我国引进苏27SK生产技术的基本目标。但是,由于苏27是前苏联整个航空工业技术的结晶,整机的成品涉及到前苏联整个军工体系中的数百家企业,企业如此之多等等。许多特殊产品在苏联生产和使用。是必须的。中国自己的国防工业也有比较完善的航空和电子研究生产体系,苏27上使用的大部分成品在中国也有类似的产品。但是,相对于可能的设备规模而言,以国产产品代替俄罗斯产品或模仿俄罗斯产品在经济上是不可取的。

介绍歼11的最终目标和预计技术标准

中国从1970年代开始接触西方先进的航空技术和理念,反映出从前苏联获得的技术和成品的落后。经过近十年的调整,中国军工体系和空军一致认同西方理念,通过逐步改造原有的航空科研生产体系,转变基础技术发展方向。尽管中国与西方的军事交流在技术上是高水平的,但西方国家对中国政府的疑虑并未因共同威胁而得到缓解。先进战机出口虽然有条件放开,但生产技术出口却被拒绝。 1990年代以来,中国重新开启了从前苏联引进军事技术和成品的道路。前苏联末期的困难局面和俄罗斯时期加剧的经济问题也使中国能够引进当时最先进的实用设备。在向中国出口高科技设备方面,俄罗斯采取了远比西方开放的态度。当时服役的战术飞机几乎都被列入了出口目录,在出口战斗机的同时也有获得技术输出的可能。

当时中国可以引进的俄罗斯先进战机是米格29和苏27,这两款战机都代表了当时俄罗斯实用产品的最高水平。与被广泛出口的米格29相比,苏27采用了更先进的技术,但成本更高,生产难度更大。中国全面引进米格29在当时并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困难,而长期使用米格系列战斗机的中国空军也更有可能适应该机。而米格29的低成本和低维护要求也有利于扩大设备规模。中国最终决定引进 Su-27SK 在许多方面都令人感到意外。 Su-27SK的推出不仅导致同等投资下的飞机数量减少,而且飞机维修投入的资源和精力也远高于米格29。

中国空军在引进 Su-27SK 的同时开始谈判引进 Su-27SK。但对于俄罗斯来说,Su-427SK的应用技术远比米格29更有价值。引进中俄确定的Su-27SK生产许可证是合作项目。根据俄罗斯相关企业和媒体近年来披露的项目合作内容,俄罗斯已向中国出售了数百架Su-27SK生产许可证。 但是,该项目的关键航空电子设备和动力装置必须由俄罗斯提供。合作项目不涉及AL-31F发动机的技术输出和生产内容。因此,引进Su-27SK只是一个涉及机身生产转移的项目。 (作者署名:现代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