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国防科技战线领导者关心关爱科技人才的故事

科技立国,科技强国强。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国防科技带头人狠抓科技人才的选拔、使用和保障,带领广大科技人才自主创新。依靠、无私、敬业,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积累形成了一系列优良传统。对凝聚科技人才的力量,激发科技人才的活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立64年来,始终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着力打造科技人才创新阵地,积极营造留住人心的良好环境,引导各界科技人员要牢记初心使命,培养国情民情,继续书写我国航天事业。辉煌的历史篇章。 ——编辑

知才爱才作风

——国防科技战线领导关爱科技人才的故事

●特约记者钱国龙、郑伟杰

我国四大航天发射场之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边缘。成立于1958年10月,是我国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航天发射中心,也是中国唯一的载人航天港。

从第一枚东风导弹到第一枚远程火箭,从东方红一号卫星到神舟飞船……中心成立64年来,一代代国防科技领军人物引领广大科技人员扎根大漠,攻坚克难。 ,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20多项第一,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进程,助推我国航天事业取得新突破。

所有这些人都被留下,分配到各个实验部门安排工作!给他们一个发挥才能的地方

1957年,中央军委根据志愿军第20兵团的组织,决定开工建设靶场。

1957年8月下旬,靶场筹备委员会成立,开始选地调查和靶场筹备工作。 9月底,根据彭德怀的指示,经原总参谋部批准,靶场筹委会成立靶场筹备处。 10月,成立了以炮兵司令员陈锡廉、政委邱窗为组长的靶场筹备组,领导靶场筹备工作。

调查网站。

从朝鲜战场回到祖国的20军官兵,尘土飞扬,踏入戈壁沙漠,正式投身于艰巨的建设任务。两年零四个月后,在严寒、酷热、风沙等无数次考验下,终于完成了我国第一个导弹综合试验场。

工地建设初期,广大科技人员和军队官兵的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中心所需的人员、物资和设备均由上级调配。从战争硝烟中走出来的老一辈领导人深知航空航天事业和武器装备发展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在建设过程中给予了很大帮助。

周恩来参观基地工作人员。

当时,周恩来和罗瑞卿在基地建设上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尤其是周恩来,经常召见第一任司令员孙继先,询问建设进度。

因为靶场建设关系到我国高端武器的发展,所以干部审查非常严格。当时,总干部要求所有选拔干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政治条件好。必须做到三个清白:家庭构成上的清白、个人历史上的清白和社会关系上的清白。二是身体条件好。三是受过一定的教育。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设初期,科技人员在戈壁滩上辛勤耕耘。

在 1950 年代,很难从军队中挑选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首先,这样的人很少。第二,就算有,原单位也不放过。当地政府在这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送了大量大学生,但有些专业不适合,比如纺织、商科,孙继先只好把他们送回去。其中,也有一些大学生决心不离开,决心留在戈壁滩,投身于祖国的科研事业。孙继先终于做出了最后的决定:“这些人都留下来,分配到各个实验部门安排工作!给他们一个施展才华的位置!”

1958年3月末,来自全国各地的官兵、学生和职工齐聚北京左家庄报道。经过新一轮选拔,选定的人员被送往长辛店炮兵教学旅进行秘密训练。炮兵教学大队的主要任务是承担苏制P-2导弹的技术知识讲解和实验操作学习训练。由军委炮兵和国防部第五研究所共同负责。在这里参加培训的李福泽、崔子高、吕成华等30余人很快成为了骨干。

东风基地陆续建成后,数万名工程师和铁路战士也陆续离开,铁路线路、火力发电厂等设施移交中心。因当时铁路、火电厂维修技术人员不足,经党中央、国务院研究批准,中心特招一批员工到现场工作,选拔了一批大多名士兵转岗,充实技术人才队伍。 1958年春至1967年夏,按照周恩来签署的命令,数千名经过严格政治考试的技术工人和退伍军人奔赴戈壁沙漠,投身国防科技和航天事业,我国尖端武器的研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周恩来基地视察。

1965年6月至1966年6月底,周恩来除提供物质援助外,5次视察广大科技人员和军队官兵。

第五次视察期间,周恩来不仅关心“两弹合一”试验准备工作,现场观看地空导弹发射,还深入基层谈话给科学家和士兵。晚会上,他亲自指导大家演唱了《东方红》和《三纪律八注意》,给中心全体工作人员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此后几十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访中心,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和全军官兵扎根戈壁、投身戈壁的决心和信心。自己去航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对中心的发展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 2013年2月2日,在传统农历新年的前八天,习主席千里迢迢西行,专程到中心看望一线科技人员和部队。他深入了解了中心情况、“两弹一星”业务、载人航天工程及研制进程,并亲自前往试验场与科技人员代表亲切交谈。习主席表示,很高兴能够踏上这片承载着中华民族光荣和梦想的土地。祖国和人民为你的成就感到自豪。

亲切的关怀还在耳边,使命比山更重要。广大科技人员受到极大鼓舞,全心投入。 2013年6月11日,时隔四个月,习主席再次莅临中心指导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又一次腾飞。

永远不能把科学家当作战士来管理,他们必须受到尊重、关心、真诚地服务和保证

新中国成立后,高精度武器的研发迫在眉睫,但当时的国际形势复杂,国内垃圾等待发展,困难可想。面对诸多挑战,国防科技战线领导勉励广大科技人员和官兵奋发有为,不畏艰难国内荒废的导弹发射井,为国家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先进的武器。

聂荣臻(右二),钱学森(右一)在看“双弹合体”测试。

1956年,聂荣臻决定接任科技工作时,由于知识分子太麻烦,被劝告不要接任。但聂荣臻坚持认为,不是知识分子难相处,而是我们的相处方式有问题。

聂荣臻认为,国防科技人才是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的特殊群体。其任务的特殊性和科研工作的规律性,决定了国防科技人才管理的特殊性。他多次告诉有关单位负责人,目前的管理对象是高智商、高学历、高水平的科学家,要改变管理方式。科学家不能像士兵一样被管理,但必须受到尊重和关怀,必须以诚相待,以诚相待。他们服务好、保障好,以诚恳的言行和谦逊的态度赢得科技人才的认可和尊重,以个人魅力对科技人才进行管理。

1961年,在杭州西湖畔,聂荣臻召集各领域专家,主持起草了《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项意见(草案)》(简称《科学工作十四条》),以及对科技人员作息时间、人才使用、技术指挥线建立等问题的详细规定,为科学技术管理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科技人员,从根本上保证科技人员专注于研究。“科学工作十四条”也被邓小平称为“科技工作章程”。

高精尖兵器的研制从一开始就充满曲折,但得益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国防科技领导的无私帮助前线,广大科技人员和官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先后战胜了。一道道难关,一道道急流。

自1956年以来,中苏关系开始逐渐恶化,1960年达到冰点。1960年9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所有专家,还拿走了所有项目。图纸,数据。与此同时,呼吁国防尖端科技项目“下马”的声音也越来越多。聂荣臻对这种情况有着坚定而清醒的认识。虽然当时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以顽强的精神和落后的武器战胜了敌人。但科学技术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为此,他坚决要求“两弹一星”等项目继续实施,甚至向中央提交了5000字的报告。

基地工作人员学习如何制造苏制 P-2 导弹。

在苏联专家撤离后的第17天,该中心成功发射了苏制P-2导弹,57天后,成功发射了第一枚自主制造的国产短程导弹。这枚导弹就是东风一号,后来也被称为“竞技炸弹”。

在科学研究中,聂荣臻提倡不怕失败,允许失败,在失败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最终取得成功。聂荣臻认为:“科学实验总是有成功和失败的,没有人敢100%保证。有90%的把握,我们才能下定决心。”

1959年12月28日,聂荣臻在全国科技计划会议上指出,科技研究往往是非常全面的,没有一个环节可以一帆风顺。有些链接甚至不得不多次失败。因此,要敢于做科学实验,比搞经济建设要开放,不要怕失败。

1962年3月21日,我国第一枚中短程导弹东风二号在飞行仅69秒后点火坠毁。一时间,科技人员心情很沉重,张爱萍打电话给聂荣臻进行自我批评。聂荣臻安慰张爱萍说:“既然是实验,就有失败的可能,不可能一下子就成功。如果这次失败了,下次可能会成功。多总结经验。爱萍,告诉以下,不追究责任。。”

失败的悲伤变成了强大的“推进剂”。科技人员在查明故障原因后,采取了相应的技术措施,弥补了原设计的缺陷。 1964年6月,东风二号成功发射。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历史陈列馆。

回首过去的64年,每一个紧要关头,正是由于各级领导齐心协力,带领官兵科研人员迎难而上,迎难而上相继。退出,不逃避,成功完成了各种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截至目前,中心已成功完成200多颗卫星和14艘神舟飞船、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发射,成功将14名航天员23人送入太空。

很快,内蒙古发黄羊、东北发大豆、沿海发鱼、上海发青菜……各种援助物资装上了开往西北的军用专列

由于地处戈壁沙漠,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恶劣,建设初期,历经三年自然灾害,中心科技人员无法承受吃食物和蔬菜。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广大科技人员和官兵甚至跑到戈壁滩去挖骆驼刺,磨碎吃。由于营养跟不上国内荒废的导弹发射井,很多人患上夜盲症、腹泻、水肿等各种疾病,跌倒在工作台上。与此同时,中苏关系破裂,我国尖端武器的发展在一开始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周恩来、聂荣臻等领导人得知情况后,立即号召各大军区、各兵种募捐。聂荣臻还强调,“这也是一部强大的政治作品。”

参与过靶场建设的李奇学长告诉记者:“很快,内蒙古发来黄羊、东北发大豆、沿海鱼发、上海发青菜……各种援助物资都装上了. 开往大西北的军用专列。”

在此期间,还发生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当运送物资的军车经过清水站加水时,数百人,男女老少,蜂拥而至,抢走了火车上的一大部分救命食品。

军爱民,民拥军。时任司令员李福泽得知情况后,身经百战的将军并没有生气,而是下令将剩下的粮食全部卸掉,分发给群众。

然而,士兵们刚刚卸下粮食,还没来得及分发,刚刚抢到粮食的人群就带着粮食和干菜回来了。原来,当得知这是科技人员的救命食品后,群众心生愧疚,将食品送了回去。看着群众送饭的身影,不少官兵眼里​​噙着泪水。后来大家打开麻袋的时候,发现里面除了食物,还有很多零散的粮票。

邓小平参观中心。

1966年,邓小平视察中心时,站在黑河边说:“要多种树。树是小水库,也是一口井。多种树,气候就会变好。”未来改变。”

巴丹吉林沙漠作为我国第三大沙漠、世界第四大沙漠,自然环境极其恶劣,海拔1000多米,风沙大,干燥少雨,日照时间长而且昼夜温差大。为了改善这里的生态环境,广大科技人员和军队官兵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张以祥指挥员在任期间,主张大规模植树造林、建设水库。他带领大家开展植树活动,尽最大努力确保树苗成活率。任何看到花草树木被破坏的人都会受到严厉的批评。大家都称张以翔为“树帅”。

1960年4月,东风基地开始建设“五一水库”及配套工程。整个工程包括1961年9月建成的蓄水量1.7亿立方米的水库、全长2350米的水库引水渠、水库引水闸和6公里长的干渠。 “武夷水库”的建成,为东风田发展农副生产创造了条件,也为绿化和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巨大作用。

进入新世纪,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2011年12月,他们决定建设人工湖。整个项目历时21个月,累计投资5.30000人次,班次1.80000台机械车。 .

2013 年 9 月 9 日,人工湖首次注满水。 2014年1月10日,人工湖正式命名为东风湖。湖区规划总面积74.5万平方米,总蓄水量120万立方米。景区。

现在的东风水库。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逐步建立起大棚、果园、养猪场、羊圈、奶牛场、鸡舍、水库等地,能够供应猪、羊、鸡、鱼的综合性生产基地肉蛋食品、蔬菜水果等几十个品种,成为名副其实的“戈壁小江南”。

除了改善生态环境,科技人员的文化生活也是领导的重点。鉴于沿线车站多,工作强度大,开展活动困难,2001年7月30日,他们开通了首列文化服务流动列车,运送图书、影碟、文化设备和自制节目。

在列车运行过程中,无论点数多远,表演者都会呈现精彩的表演,或在风沙、寒雪、烈日下表演,或在工地或站台上表演。车站。有时,即使观众中只有一个观众,他们也会竭尽全力完成演出,大家亲切地称文化列车为“戈壁上流动的绿洲”。

正是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在无数中华儿女的无私奉献下,在最困难的时刻,东风基地广大科技人员和陆军官兵克服了重重困难,一个个跨越困难,一个个创造奇迹。

引进优秀教师加强科技人员子女教育,建设152公里“东风运河”营造更好的留心环境,开展关爱家人活动……近年来,随着各项暖心政策的出台,一系列务实举措如火如荼。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将坚持关心关爱科技人员,做好服务保障,鼓励广大科技人员肩负起肩负时代重大责任,奋发有为,奋勇前行,共同推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努力谱写建设航天强国的新篇章。

文:钱国龙、郑伟杰

供图:李玉健、王江波、钱国龙、郑伟杰

主任:战略保障部队政治工作部

承办单位:政工部宣传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