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二战中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的苏联卫国战争全面爆发

1941 年 6 月 22 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二战苏联援华武器清单,从北、中、南三个集团军以闪电战的方式突然袭击苏联。三个方向,代号“粑粑”罗莎计划。二战中规模最大、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苏联最伟大卫国战争全面爆发。

苏联损失惨重

因为纳粹德军的突然袭击,战争一开始,苏军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一路战败。苏联人员和装备的损失更大。

巴巴罗萨行动

根据当时德军最高统帅部公布的数据:截至1941年底的6个月内,苏军伤亡约400万人次(包括失去战斗力的重伤),占65%,坦克损失约2万辆,占比74%,共损失1.7万架飞机,战损高达85%,基本失去制空权。

根据苏军1941年公布的战损,损失各种口径火炮4万多门(包括迫击炮等小口径火炮),保守估计各类火炮约170万门和其他轻武器。

从以上统计来看,开战仅半年,苏联就在装备和人员方面遭受了严重损失。如果是一个普通的欧洲国家,要么已经被国家灭亡,要么已经遭受了如此巨大的损失。投降了,但苏联不同二战苏联援华武器清单,靠以时空换策略,以消耗战进行闪电战,后期反而表现出强大的民族韧性和深厚的战争潜力。绝地在挡住了纳粹德军的钢铁洪流后,反击并最终入侵柏林,化败为胜。

战争初期的德国

原因在于,除了苏联广泛高效的后备人员动员能力和完善的后备工业生产体系外,国际对苏援助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苏联,并能迅速及时地转化为战场上的苏军。战斗力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客观因素。

重要的北方路线

像滇缅公路和“驼峰线”,抗战时期中国援华最著名的物资通道,当时援助苏联的物资通道不止一条。 1941年以来,美英等国先后开辟了5条航道,开始向苏联提供武器物资援助。

第 1 条是北极航线。从英格兰北部港口出发,经巴伦支海到达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港口。

第2条是北冰洋航线。从美国东部港口,一路向东,途经冰岛和北冰洋,到达苏联北部的摩尔曼斯克港。

美国对苏联的海上援助

第 3 条是黑海航线。从美国东部港口出发,向东横渡大西洋,经过直布罗陀海峡,再穿越地中海和黑海,抵达黑海沿岸的苏联港口。

第 4 条是伊朗路线。从美国东部港口出发,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途经印度洋和阿拉伯海,进入波斯湾,在伊朗港口卸货,运往苏联陆路。

第 5 条是太平洋航线。从美国西部港口出发,向西横渡太平洋,进入日本海,直达苏联远东港口符拉迪沃斯托克(Vladivostok),再由西伯利亚大铁路运至苏联的欧洲地区。当然,除了这些海上航线,美国也开辟了几条空中航线援助苏联,但空中运输的承载能力和作用与海上运输相比微不足道。

摩尔曼斯克港

整个战争期间,虽然太平洋5条航线的运输环境相对安全,但货损率最小,运输量最大,占比47.1%援助总额中,将近一半,但看地图,我们知道这条路线和伊朗路线一样,是长途路线。且不说高昂的运输成本,而且费时费力,并不理想。黑海航线直到 1945 年后才开通,因为它在苏德战争期间一直处于纳粹德国的控制之下。因此,它在苏联没有起到任何辅助作用。

因此,从美国西部港口和英国北部港口到苏联北冰洋沿岸摩尔曼斯克等港口城市的北部航线在战时尤为重要。尽管面临纳粹德国海空军的联合绞杀、复杂的海况、寒冷的天气等诸多不利影响,但航路短、运输周期快的优势是其他航路无法比拟的。同样,摩尔曼斯克作为受援苏联主要港口城市的重要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向在摩尔曼斯克港卸货的苏联提供援助

摩尔曼斯克的贡献

摩尔曼斯克是北冰洋沿岸最大的港口城市和苏联北方舰队的所在地,位于俄罗斯西北部,科拉半岛东北部,巴伦支海的科拉湾。由于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虽然位于北纬69度(北极圈内),但终年不结冰。它是整个北极地区唯一不结冰的天然港口。其以南1300多公里是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再往南是一系列苏联最重要的城市:莫斯科、明斯克、库尔斯克等,从摩尔曼斯克向南延伸出铁路连接所有城市都喜欢一个链接。

从地理上看,摩尔曼斯克位于苏德交战区的最北端,离战场和后方工业区不远。是当时苏联与外界联系和接收援助物资最近、最方便的港口。保住它,就是保住了为苏联持续输血的“大动脉”,也保住了苏联持续战争的潜力。

通往摩尔曼斯克的两条北部路线

因此,整个1941年,斯大林和苏联军方领导人做出的最正确的决定,就是命令弗罗罗夫中将率领苏联第14集团军,不惜一切代价,牢牢控制摩尔曼斯克、坎达拉克沙等海港城市。确保摩尔曼斯克至苏丹主要城市的铁路货运列车畅通无阻,援助物资及时送达。这对于 1941-42 年最困难时期的苏联以及与德军战斗至死的苏联军民来说至关重要。

1945年,根据美国国务院外债清算办公室《关于美国援助苏联的报告》,美国对苏联的援助金额仅次于英国,在世界二战,美国对中国的援助只是

@8.45 亿美元,仅占对苏联援助的 7.7%。

美国对苏联的援助包括40000架各种类型的战斗机1.,46.70000辆各种类型的车辆(包括各种类型的坦克、自行火炮和专业车辆)。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战时军工生产向坦克制造倾斜,汽车和装甲车很少。二战期间,苏联只生产了20.50000辆,根本不能满足作战需要。可以依靠美国的援助。

到二战结束时,苏联军队装备的所有车辆中有一半以上来自美国。美国还向严重依赖铁路运输的苏联提供了共计13041辆铁路运输车辆和各种工程机械和筑路机械,使苏联迅速恢复了铁路系统的正常运行。

此外,美国还向苏联提供了450吨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其中包括80万吨肉类罐头和75万吨各种香肠、黄油和猪油,极大地缓解了苏联战时的肉类问题。缺乏奶油冻。援助清单还包括钢铁、铝合金、石油、各种通讯设备和部件、炸药、军用机床以及各种海军、商船和海洋材料。

所有这些涉及军工、民生等方方面面的物资,加上英国援助的物资,高达70%的物资在摩尔曼斯克港卸货,然后运往全国各地苏联铁路。可以说,摩尔曼斯克港的存在和正常运营,为苏联最终击败德国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贡献。

摩尔曼斯克战役

相对于苏联对摩尔曼斯克战略地位的肯定和重视,虽然德国人也意识到了摩尔曼斯克的重要性并打算攻占它,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不应该犯的战略错误。

首先,俄罗斯的抵抗力被严重低估了。只有迪尔特将军率领的“挪威”山地军的一个骑兵团最先到达前线。山地二师、三师等主力部队仓促赶到,发起进攻。首战惨败,影响士气。这也给了苏联调整防御的时间。

另外,部队过于分散,是军队的大忌。苏芬边境线很长,芬兰虽然出兵帮忙,但要取得好战绩,最好集中兵力,突破一个点,再扩大战绩。尤其是在广袤寒冷的北方冰原上战斗,注定了战争的强度不会太强,也不会持续太久,最好快点战斗。

挪威山地陆军将军迪尔特(左)

事实上,除了迪尔特率领的山地军攻打摩尔曼斯克外,费格将军指挥的第36军也攻打了摩城南部的萨拉地区;袭击凯斯腾加段的铁路。

三支进攻力量不分先后,进攻时间不一致。虽然三支部队的人数比苏十四军要大很多,装备也不错,但面对苏十四全军筑垒的坚固要塞,却是稀疏分散。苏芬这1400多公里的边疆区,本应形成一个拳头击中一个点,却变成了三指给敌人挠痒痒。德军战败,真是无可厚非。

另外,在摩尔曼斯克附近的北部荒地,到处都是冻土、沼泽、湖泊和大片森林,高度机械化的德军在这样一个连一条像样的道路都没有的复杂地区行进,他们的闪电战难以发挥其优势,战斗力大打折扣。

德军进军摩尔曼斯克

原本的计划是在3天内打赢摩尔曼斯克战役,但保卫摩尔曼斯克却用了整整40个月。虽然后来德军加紧进攻,轰炸几乎将摩尔曼斯克城夷为平地,但英勇顽强的苏军士兵和平民始终牢牢掌握了摩尔曼斯克和附近铁路运输线的控制权,德军的入侵在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