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香樟推文】二战期间德国缴获的苏联T34车族

前言:废话不多说,来自人人网(原校内网)的老东西,作者ID王世宇,当然是大神王行健的作品。我不能通过审判。作者的“Kirslayer - 二战期间德国缴获并使用的苏联 T34 汽车 1941-1945(最后一集)与 T34 打捞”因涉及违禁内容而被锁定。如有必要,请在网站上私信。提前提示,本文为纯文字内容,原文无附图。

文字:

芬兰军队遇到的第一辆装甲车是 1919 年俄罗斯布尔什维克军队缴获的几辆菲亚特装甲车。与当时许多新兴的东欧国家一样,芬兰很快成为法国武器的使用者,并在 1919 年获得军事顾问援助和贷款。不耐烦的芬兰同年10月成立装甲团(HVR),装备32辆法国雷诺FT17/18轻型坦克,其中14辆装备37毫米加农炮,其余装备霍奇基斯重机枪。装甲团组建完成后,反布尔什维克战争接近尾声,该部队并未投入实战。

刚从内战中苦苦挣扎的芬兰军费少得可怜,无力升级装甲团的装备。装甲军官只能偶尔获得一些外国坦克的单个样本进行训练和研究。 1925年从法国购买圣夏蒙中型坦克,1933年购买维克斯-阿姆斯特朗中型坦克、卡登-劳埃德4吨两栖坦克、卡登-劳埃德中型坦克、卡登-劳埃德中型坦克1933 年从英国购买。劳埃德的 4.5 吨巡洋舰坦克和一辆 Vickers-Armstrong 6 吨 E 型中型坦克。

在那之后,直到 1938 年,当紧张局势增加军费开支时,芬兰人无法再大量购买坦克。由于战争的威胁迫在眉睫,芬兰军队订购了 16 辆维克斯 6 吨 E 坦克,后来又增加了 32 辆,并从瑞典购买了少量 Landsverk 装甲车来装备骑兵团。

维克斯6吨E型(1939年出口芬兰)主体在英国制造,武器抵达芬兰后安装。该模型与维克斯出口到其他国家的模型在一些细节上有所不同,例如安装在 Maconi SB-4a 收音机底座上的潜望镜。此外,为了与雷诺FT原厂坦克相匹配,这些维克斯6吨坦克的主炮全部为法国制造的37mm SA 17短管加农炮,还配备了哈奇基斯机枪。

1939 年秋天,苏联要求芬兰用列宁格勒以北卡累利阿地峡的大片土地换取其在北极圈内为数不多的贫瘠土地。芬兰拒绝了这一要求并感到恼火。苏联挑起了第一次苏芬战争(冬季战争)。芬兰招募了一支规模虽小但精力充沛的后备军来抵抗装备精良的苏联红军。芬兰装甲部队只有 59 辆坦克,面对 1500 辆坦克的庞大阵列。战争爆发前夕,芬兰拥有5个独立装甲连(ErHvK),其中第1和第2独立装甲连各配备14辆雷诺坦克。第 3 和第 4 独立装甲连本应装备这些维克斯坦克,但武器的交付和安装严重延误,最终只有 27 辆维克斯 6 吨坦克抵达芬兰,到 1940 年 2 月,只有一半的坦克都安装了武器。第 3 独立装甲连仅接收 5 辆坦克,而第 4 独立装甲连接收 16 辆车辆,达到满负荷。第五独立装甲连是一个训练单位,在他们等待装备的时候,他们得到了剩下的维克斯坦克。

第四独立装甲连是“冬季战争”中唯一参与实战的芬兰装甲部队。 1940 年 2 月 25 日,13 辆维克斯坦克从洪卡涅米开往维堡 (Vyborg) 进行攻击。由于维克斯坦克在雪地上机动性差,步兵协调性差,火炮对T28中型坦克的攻击效率低下,攻击失败,只有一半的坦克幸免于难。芬兰人很快从霍卡尼艾米​​战役中吸取了教训,改进了他们的装甲战术。雪地机动性差、与坦克配合不协调的问题可以通过多训练来改善,但主炮威力不足是个大问题。芬兰军火库能生产的弹药只有少数几种,但很明显 SA 17 已经不能再使用了。早些时候,芬兰购买了博福斯-马德森 M36 反坦克炮,波兰和瑞典军队也使用了这种炮。少数维克斯计划了这门炮,同时在炮上使用了新的盾牌,这更接近兰德斯瓦克为波兰军队设计的7TP坦克。这一修改在战争结束前并未完成。战后,芬兰拥有足够多的苏制M1936 45毫米反坦克炮,被指定为新制式坦克主炮。护盾从被摧毁的 T26 坦克上移除。经过这次改装,维氏6吨坦克被称为T26E(维氏6吨是T26的直系祖先,两者在基本设计上非常接近)。

残酷的“冬季战争”让这支弱小的装甲部队流血,但它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并迅速扩大了自己的规模——1600 多辆苏联坦克在战争中被芬兰人摧毁或俘虏。一些状况较好的汽车被送到工厂进行翻新。包括42辆T26(B型和S型)、5辆T26A(双机枪炮塔)、5辆OT130(T26喷火)、30辆T37/38两栖坦克、2辆T28多炮塔坦克。在获得这些缴获的装备后,芬兰军队重组了装甲部队,重组了四支主力,分别是:

第1装甲营(PansP):在原第5独立装甲连的基础上,配备8辆T26E、5辆T26S和3辆T26A,另外还有一个重型坦克排(RaskPsJ)苏联装甲部队发展史,配备2辆T28和1辆T26.@ >

第2装甲营:在原第4独立装甲连的基础上,装备8辆T26E、5辆T26S、3辆T26A和一辆Ba32(即常见的Ba10后期型)装甲车。

71811部队装甲11师_装甲军团 se部队_苏联装甲部队发展史

第 3 装甲营:新单位,配备 15 辆 T26E 和 S、1 个 Ba32 或 Ba30(罕见的 Ba20 半履带车),以及同时配备 5 辆 T37/38 两栖坦克的第 2 独立装甲排附属于该营。

第1独立装甲排:装备5辆T37/38两栖坦克

其余的坦克装备后备部队和训练部队。为了给这些装甲部队提供火力支援,芬兰人改装了 15-20 辆 BT7 快速坦克,配备了带有帝国 4. 5 英寸榴弹炮的新炮塔。改装后的车辆被称为BT42或BT42/114,看起来有点像缩小版的KV2。

苏联在成功夺取想要的土地后,继续干涉芬兰的内政。许多芬兰军官担心苏联会进一步吞并芬兰,就像它对三个波罗的海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波兰东部所做的那样。同时,他们对德国卓越的军事成就印象深刻(相比之下,他们对苏联的糟糕表现没有留下深刻印象,甚至还有一点优越感)。因此,芬兰政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希望参与即将到来的对苏战争。

传统上,芬兰对与拥有更强大军事力量的国家结盟几乎没有兴趣,但德国已提出归还苏联占领的芬兰领土并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结果,芬兰同意德国国防军通过自己的领土,如果苏联采取敌对行动,芬兰也将参战。

1941 年 6 月 22 日,驻挪威的德军在戴特尔将军的指挥下,开始袭击芬兰北部的苏联基地,企图切断通往摩尔曼斯克的路线,保护至关重要的佩察莫镍矿免遭苏军进攻。芬兰明确表明中立立场,但苏联注意到芬兰与德国之间的不寻常关系,派出空军轰炸芬兰多个城市。此时芬兰军队已经动员起来,芬兰放弃了原有的消极态度,立即对苏联发起了进攻。攻击。一场被称为“持续战争”的战争爆发了。

在卡累利阿地峡,芬兰军队的实力是苏联军队的两倍。 7月底,芬兰人发动了两次攻势,一次沿着地峡,另一次沿着拉多加湖东岸一直到斯维尔河。在三周内,芬兰实现了完美战斗的目标——夺回领土并削弱威胁其安全的苏联军事基地。在这场迅速的胜利中,芬兰装甲发挥了重要作用,赋予了芬兰军队在 1940 年代所没有的速度和攻击力。坦克大战多次,BT42装备的独立排是最早与T34交战的单位之一。

8月底,南线芬兰军队停止进攻,北线部分步兵部队继续与德军山地士兵交战。到 11 月,芬兰军队开始复员,大约七分之一的芬兰人口在军队服役,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混乱。继续进攻必然会耗尽芬兰有限的资源,而芬兰的目的已经达到,所以芬兰人决定等待苏联解体。冬季战火不断,双方伤亡惨重,但没有像夏季那样爆发大规模战斗。

德国驻军(后来的拉普兰军)指挥官迪特尔将军对芬兰的不作为感到恼火——芬兰人距离列宁格勒只有 30 公里,但他们拒绝继续围攻,拒绝切断东部的交通城市的一侧。德国可以驱使意大利、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为之而战,但他们始终无法说服芬兰人。当时的芬兰人鄙视德国士兵,认为尽管他们的体力和非凡的勇气,但他们过于依赖机械。北方前线的德军山地兵表现还算不错,但是党卫军“北方”旅太天真了,不得不从这里调来(这支部队一开始表现不佳,被毛子赶着到处乱跑。 ,但它们很快就成熟了)。芬兰地形复杂,补给难到达。此外,许多德国士兵难以适应北极圈附近沼泽森林的阴郁气氛。因此,在芬兰的德军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芬兰军队的帮助来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但芬兰只会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提供帮助——比如德军对摩尔曼斯克的进攻从未成功因为美国说服芬兰不要帮助德国攻打港口,从而保证租借法案提供的物资能够正常运往苏联。

在 1941 年 11 月至 1944 年 6 月的对峙期间,除了深入苏联控制区的一些侦察行动外,芬兰装甲部队很少出现。久而久之,苏联装甲部队的技术越来越先进,小芬兰人T26经常遇到T34、KV之类的大家伙,基本没有生存的希望。结果,芬兰试图获得更先进的武器装备。德国一直对芬兰很恼火,因此拒绝了芬兰的要求,但最终还是卖掉了30门3号突击炮G(芬兰称其为Sturmis)。与此同时,芬兰还设法从瑞典购买了10门Landschwak IPTSV 40自行高射炮。

71811部队装甲11师_装甲军团 se部队_苏联装甲部队发展史

1943 年夏天,新购置的装备运抵芬兰,芬兰装甲兵团随即重组。 1941 年,装甲营仍然在单独作战,但到 1943 年,芬兰的高层已经认识到联合使用装甲部队的优势。 1943年8月,芬兰军队第一个装甲师成立。该师下设3个装甲旅,每个旅3个连,共计190辆坦克。第3旅是独立突击炮兵旅(E/Rynn Tyk P),装备了新购买的3号突击炮和原BT42。截至 1944 年 3 月,该师的作战能力如下:

Ba20:18

Ba32:2

T28:6

T26B:53

T26S:24

T26E:21

T50:1

T34:2

T38:4

装甲军团 se部队_苏联装甲部队发展史_71811部队装甲11师

BT42:14

第三次突击队:29

KV1:1

ITPSV 40:6

此外,还有一些小的独立装甲部队,根据实际情况分配到各个军队。

1943年,芬兰的局势变得非常微妙,战争劳累了人民和金钱,政府想尽快脱身。但这样做会招致该国20万多名德国士兵的报复,也会邀请伟大的苏联红军“保护芬兰人民”。除了目前的战区,苏联为求和平还需要进一步赔偿割让领土。因此,芬兰只得勉强继续战斗。

1944 年春,列宁格勒周边的苏军正准备发动大规模攻势,打破漏洞百出的包围圈,解除这座城市长达三年的围困。对于芬兰来说,情况已经很清楚了——苏军一定会彻底击溃芬兰军队。所以芬兰要求德国向卡累利阿派遣更多的军队和更多的武器装备。但德国注意到芬兰正在与苏联进行秘密和平谈判,拒绝了芬兰的要求。 1944年6月,在遭受重创后,芬兰军队坚决挫败了苏军的大规模进攻。由于担心苏联的进一步行动会威胁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其他德军部队,德国派出了一个步兵师(国防军 122)和第 303 突击炮兵旅,配备 30 门突击炮给芬兰人 10 坦克 4、一些突击炮、9,000 辆铁拳和 5,000 辆坦克噩梦.

1944 年 6 月至 7 月的战斗是苏芬战争中最血腥的一场。苏联的进攻力量比 1940 年强大得多,坦克比芬兰人先进了整整一代。芬兰的 T26、T28 和 T34 现在面对强大的 IS2。芬兰装甲师的顽强反击,让苏军的进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装备3号突击炮和BT42的独立突击炮旅摧毁了80多辆苏军坦克。仅 O Soimali 下士的突击炮就摧毁了 10 架 T34 和 1 架 ISU152。尽管进行了强有力的反击,苏军在两个月内挺进了 1940 年的边境。 1944年9月,苏联与芬兰签署停战协议,幸存的坦克被允许保留使用至1970年代。

绘画

1940 年在霍卡尼艾米​​作战的维克斯 6 吨坦克被漆成深绿色,没有国籍标识。唯一的战术标识是左后挡泥板上的三位数车牌。装备缴获的苏联车辆后,需要涂上国籍标志。最初,第 10 独立装甲连的 T37/38 坦克炮塔涂有白光蓝白色条纹(类似于芬兰国旗)。但这不利于伪装苏联装甲部队发展史,所以在“持续战争”爆发前,将国籍标志统一为传统的芬兰短臂万字(Hakaristi),与纳粹的万字有些相似,但武器更短。也比较厚。颜色为深蓝色或黑色(不是芬兰航空飞机常用的浅蓝色),笔触为白色。芬兰十字一般位于炮塔的侧面和后方,在部分车型上也有应用于前装甲和车辆后部的情况。但是车辆的侧面不会存在 - 即使是像 3-shot 这样没有炮塔的汽车也不会在车辆侧面涂上涂层。这个标志也经常出现在炮塔顶部。

装甲军团 se部队_71811部队装甲11师_苏联装甲部队发展史

除了国际名称之外,另一个常见的战术名称是序列号,通常位于汽车的前部和后部。 1941年,序列号只有简单的二三位数。从1944年开始,新的序号采用编号排列方式。前三位代表车型,后两位代表车号。规则如下:

例子:

4号车序号:Ps221-11

No.4: Ps221

3 个突起:Ps531

T26E: Ps161

T26B:Ps163

T 26S:Ps164

T50:Ps153

Ba20:Ps3

71811部队装甲11师_苏联装甲部队发展史_装甲军团 se部队

Ba10:Ps1

ITPSV 40:Ps455

ISU152:Ps745

BT42:Ps511

STZ拖拉机:Ps755

除国籍标识和序列号外,还有一些特殊标识。很多T26都有几何图案,里面有数字,应该是装甲团的战术符号。突击枪的枪管上画着一个白色的杀伤环。

在“战争继续”期间,几乎所有芬兰车辆都涂成深灰绿色。缴获的苏军车辆在被派往部队前也是如此对待。就连1943年装备的突击炮和ITPSV 40也都是这样改造的。制服(有些带有浅黄色条纹)。

在冬天,大多数车辆都涂上了凌乱的冬季迷彩。

1940 年的芬兰坦克乘员穿着标准的芬兰制服。在“战争继续”期间,装甲制服变得杂乱无章,但普遍戴着被俘的苏联坦克帽,而在坦克外,他们通常戴着芬兰帽或德国头盔。

1945年,芬兰国籍标志被白光蓝白同心圆取代,战术编号保留。后来这些老车逐渐被英国彗星和苏联的T54/55、PT76所取代,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改编自1976年苏俄二战车辆研究员史蒂夫·扎洛加和卡尔·罗森洛夫的旧作,有待继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