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中国维和步兵营的“生命之源搬运工”(图)

扫一扫看视频

“营行动值班室维和步兵营参谋长是什么级别,我是腊戌支队司令员王卫平,在泸水支队出发前准备工作已经完成……”中国第五批赴南苏丹(朱巴)维和步兵营,是一个拖水支队,负责维和步兵营700名官兵的供水,被战友亲切地称为中国维和步兵营的“生命之源搬运工”。

提枪、查车、登机、报到、出发…… 早上6点,南苏丹的太阳刚刚露出来,天际线染上了淡淡的橘色,大部分维和人员还在睡觉。小时起床。由于所有部队派遣国、民间机构和联合国其他单位都必须从同一指定区域取水,为了避免拥堵,拉水队每天必须比其他单位早起一个小时。

朱巴不缺水,但缺乏饮用水。由于当地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中国维和步兵营所在营地没有自来水。官兵的饮用水和生活用水通过净水方式完全自给。自去年11月部署到任务区以来,为保证全营官兵日常用水,拉水队不得不从12公里外的白尼罗河取水从营区,每天。

道路拥堵、交通事故频发、隐患多多,是拉水队在执行任务时面临的各种“大麻烦”。在当地极其复杂的路况下,这支由勇士突击车、两辆洒水车、两辆排污车、勇士指挥车和装甲救护车组成的车队,驾驶难度极大。12公里的路程在中国只需要十分钟,而拉水队却要步行近45分钟。

“所有车辆注意,前方快通过检查站,减速慢行。” 12公里的取水路沿途要经过三个武装检查站,经常可以看到身份不明的武装人员在路上挥舞着武器。由于当地社会社会条件极其复杂,拉水队全体成员必须时刻保持对取水口的高度警惕,以防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

因此,一趟打水需要近3个小时,每天2到3次是打水队的重中之重。“刚到任务区的时候,我以为维和任务就是和战友一起巡逻,用真枪保护当地难民,但由于工作需要,公司让我去执行打水的任务。”全营官兵在我们的保护下喝水用水,作为幕后英雄,我还是很自豪和自豪的。” 拉水队的中士刘凯说道。

一路颠簸,车队抵达白尼罗河岸边的取水点,宽阔的河水静静流淌。车辆停下后,全副武装的警卫迅速赶到指定地点观察警报。在确认没有可疑情况后,他们示意司机可以开车进入取水点。

取水点是联合国用水泥制成的方形平台。站台面积小,可停放的车辆有限,所以司机必须一次把车停在原地,然后才能开始正常的引水、抽水作业。李明振下士是第一次执行维和任务。经过近5个月的任务训练,他已经能够熟练地完成拉水任务中的各种操作。

抽水队队员冯超是一名大学生军人。每次做拉水任务时,他都会尝试用英语给取水点的孩子们讲中国故事,并教孩子们说普通话。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讲完故事维和步兵营参谋长是什么级别,他们总是大声喊道:“再来一个!再来一个!” 虽然孩子们的普通话不那么标准,但冯超看到他们开心的表情,心里还是很开心的。

当地村民洗澡或打水路过时,总是向拉水队竖起大拇指:“中国好!”

南苏丹当地白天室外平均气温在36摄氏度以上,阳光下的温度在40摄氏度以上。取水后,官兵们顾不得擦了擦脸上的汗,迅速收拾好随身物品,匆匆踏上了回家的路。任务虽然完成了大半,但道路依然马虎。不久前,在返回营地的路上,赵瑞斌中士驾驶的洒水车左后轮胎在路上被钉子扎破,轮胎开始慢慢放气。他有些担心地问道:“你确定你能坚持开车去营地吗?” 晁瑞斌知道,如果车辆在营地外发生故障,车队的目标就很明显,潜在的危险也很大。所以,他果断说道:“建议队伍适当提速,我会尽量跟上队伍的!” 当队伍进入营地大门时,晁瑞斌和领队松了口气。什么时候已经被汗水浸透了。

水被拉回营地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净化河水。营地水场有3个大水池。抽回的水必须在这三个大池中用絮凝剂进行初步“粗”处理。经过半天的混凝后,将“粗”处理后的水送至专业的净水装置进行“精”处理。经过“粗”和“细”两道工序处理后的水成为官兵的生活用水和饮用水。

拉水队执行单程12公里的拉水任务,每天2至3次往返,共计约72公里,年行驶里程5万多公里,相当于两轮从中国到南苏丹的旅行。

除拉水任务外,支队队员还承担着协助修理故障车辆、与营进行短距离巡逻等任务。自 2018 年 11 月部署到任务区以来,他们已经消除了 90 多辆汽车故障,修理了 20 多辆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