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舆情法治】你听说过极限运动吗?你身边有没有极限运动?

舆论法治

你听说过极限运动吗?你身边有极限运动爱好者吗?

你认为这是一场与死神共舞的“疯子”运动吗?

近日,翼装飞行事故中死亡的消息再次引发了对极限运动的讨论。

是不是对生活不负责任?还是勇敢的人类先行者?

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极限运动的话题。

01

“极限运动给了我更平和地面对死亡和痛苦的勇气,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和认识。”

这句话是在一次翼装飞行中丧生的24岁女大学生接受采访时说的。

5月12日,北京某文化传媒公司在张家界天门山景区拍摄了一部极限运动短片。

上午11时19分,参与拍摄的两名翼装飞行员从一架在约2500米高空飞行的直升机起飞。然而,一名女性翼装飞行员在飞行过程中因偏离计划航线而失去联系。5月18日,这名运动员被发现时已经没有生命体征。相关消息称,飞行员未携带手机、GPS等定位通讯设备,降落伞未能成功打开。

仔细看这次事故的标签,24岁,女大学生,翼装飞行员,一个年轻的生命逝去,这一切都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讨论。

她的死让翼装飞行登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而舆论背后真正爆发的,是人们的生活与极限运动之间一直存在的矛盾。

“死”、“疯”……人们对这一事件的极端看法,无不印证了公众对这场小运动的不理解和反对。

当然,也有部分网友认为极限运动是个人行为,没必要太苛刻。不少支持极限运动的网友认为,总会有人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极限运动是人类的一种进步。无畏探索。

但是翼装飞行到底是什么?你真的明白吗?

02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翼装飞行?

翼装飞行起源于 1910 年代。历史上公认的翼装飞行鼻祖是法国巴黎的一位裁缝中国翼装飞行第一人死了,他制作了一套斗篷状的着陆装备。然而,他的飞行只持续了两秒钟。他从埃菲尔铁塔上跳下,头先落地,当场死亡。

此后,世界开始探索翼装飞行,翼装飞行装备不断改进。今天,有一个成熟的飞行系统。

事实上,翼装飞行的原理类似于降落伞。只要相应的安全设备准备好,发生事故的概率其实比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要低。

很多新闻报道说,翼装飞行的死亡率为30%。那么,现在的翼装飞行事故率有这么高吗?

当然不是。

张树鹏是中国第一个穿着翼装飞行的人。曾在国际专业翼装飞行比赛中取得佳绩,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具有完整的翼装飞行理论知识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去年,他与几位世界领先的欧洲飞行员在欧洲进行了翼装飞行事故率的统计。过去三年中国翼装飞行第一人死了,翼装飞行圈包括受伤在内的事故发生率为千分之五,远低于许多报道中提到的。风险系数为 30%。

30% 的死亡率数据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了。上世纪翼装运动诞生之初,装备不完善,安全系数低,事故自然会频频发生。

但目前,飞行装备齐全,相关训练体系完备,事故率很低。

03

“这项运动实际上是一项常规运动,而不是‘疯子运动’。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够按照要求一步步科学地提高,飞行员的安全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张书鹏说。

事实上,在现代生活节奏的压力下,很多都市青年会选择极限运动来超越自我,释放压力。极限运动的选择只是个人的选择。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没有必要选择别人。太多的批评,毕竟只要准备好相关的安全设施,极限运动的安全其实是有保障的,翼装飞行并不等同于某些人的“自杀行为”。

不过,既然被称为“极限运动”,就有一定的危险性。每一位参加翼装飞行运动的飞行员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测试,对身体和心理素质都有非常高的要求。“舞”其实一点都不夸张。如果你不小心,你可能会失去生命。

像这次天门山飞行事故,其实是对后人的一个很好的警示。首先,景区的气象报告曾表示,事发当天周边山区有大云雾,能见度低。这样的天气不适合翼装飞行。飞行员冒险飞行,根本不做任何风险预测。其次,飞行员没有携带手机、GPS等定位通讯设备也是一大失误。

未能做好飞行预判和安全措施,再加上操作上或许出现一些失误,才是这个年轻生命夭折的最大原因。

相比感官刺激和新奇的生活体验,安全才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做好全面的预判和安全措施,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

毕竟,在大自然面前,人类还是那么渺小。而我们的人生,却只有一次,一旦失去,就再也没有机会回来。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个人观点。如有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最终解释权归中国舆论法律网山东站所有。)

编辑丨李一凡

点评丨韩林浩

内容及图片来源丨网络

提交电子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