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北京晚报·五色土|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是1942年危急之时

北京晚报五色大地| 作者 段国庆

八十年前,中国远征军走出国门,以大无畏的民族牺牲精神英勇作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篇章。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进入缅甸是在 1942 年仰光陷入危机时。应英方要求,中方向缅甸派遣了10个师,共计10万余人。中国远征军在铜鼓之战、任安羌之战等多个战场表现出色。然而,日寇正在崛起,英军违反中英联合防御计划,决定放弃缅甸,撤退到印度。中国远征军不得不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返回云南,另一部分撤回印度整编。撤退到印度的部队进行了整编,并在印度称为中国军队。

中国远征缅甸

中国远征军第二次进入缅甸是在1943年10月,先是驻印度的中国军队发动缅北战役,攻占孟关、密支那、八莫等地,随后中国远征滇西展开滇西。 1944年5月战役,征服腾冲等地,进入缅甸。1945年1月27日,中国驻印度军队在芒佑成功会师。1945年3月30日,中国远征军攻占乔梅,胜利加入英军。在反攻行动中,中国远征军在云南西部和缅北50多个大小城镇共收复了8.3万平方公里的失地。

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密支那与日军作战(资料图)

无论是滇西反攻,还是对缅作战,中国远征军都取得了抗战以来罕见的正面战场大规模进攻胜利。这些胜利打通了中国西南地区的国际运输线,有力地支持了盟军抗日战争,加速了日本法西斯主义的瓦解。

八十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如一匹白马,却已历经四代。笔者从事抗战老兵志愿服务工作10余年。多年来,在关爱抗战老兵的道路上,我们再快,也不能赶上老兵匆匆离去的步伐。

我们必须记住他们。他们是为国家正义献出生命的热血青年,是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的中国好儿女。

从淞沪会战到滇西反攻

“战争是食人族之子!” 初入战场的杨良平,年仅18岁。那是1937年9月,淞沪会战惨烈时,他被编入陆军第36师。到处看到太多的尸体,让他对战争有了初步的感觉。

德国汽车底盘装甲_二战德国装甲_德国装甲兵进行曲

杨良平,2019年4月11日逝世,享年100岁

战争的惨烈,从士兵的构成就可以看出。杨良平的班一共有16个人,只有班长是老兵,其余都是补招。他第一次参加战斗是在江湾。当他进入战斗时,根本没有任何防御工事,他急忙倒在一棵小树旁。在紧张和恐惧中,他清楚地看到了日本侵略者飞机机翼下的红色圆圈。当日本的炮弹和飞机投下的炸弹溅到他身上时,他真的很害怕。慌乱中,隐约听到“开枪”的命令,打开保险,撞到前面。在爆炸之间,可以听到友军机关枪的声音。直到“停止射击”的命令传来,战场陷入了沉寂。

杨良平,1919年8月生,浙江省新昌县人。这个从抗战开始就一直在战场上的穷小子,没想到全面抗战会持续8年,他也从淞沪战场搬到了各方,终于跟随中国远征军前往缅甸。

在江湾参加了两次战斗之后,杨良平就没有那么害怕了。一天晚上轮到他值班,班长解释说不让他睡觉。天有些冷,他穿着一件单衣,守在战壕外。突然,他听到前面有声音。他仔细听着,隐约听到有什么东西在靠近。这时候,他的心跳得怦怦直跳,生怕别人听到。隐约看到一个人影,他毫不犹豫的开了一枪,听到哀嚎的声音后,又连续开了两枪。班长来到哨所,询问为什么开枪。他说有人来攻击。过去检查后发现是日本兵,所以日本兵的枪、头盔、皮鞋、子弹袋,等被收集并送往营部。有了这次经历,杨良平终于成为了一名合格的“老兵”。

“战争很残酷,我们连的排长和班长都换了好几次,我一个十八岁的男人,当上了排长。” 杨良平回忆往事,一再感叹战争的残酷。接到撤退令后,第36师的一个分队渡过苏州河,但该分队被日寇阻拦德国装甲兵进行曲,无法脱身。后来他才知道,掩护他们的,是八十八师的部队,八百名武者。

第88师在上海的环形工事中与日寇作战(资料图片)

到达南京后,第36师的任务是守城,每天都被日军飞机轰炸。后来又增加了重炮轰炸。在枪声响起之前,一半的人失踪了。对于杨良平来说,这是他打过的最没用的一战。1942年初,他已是连长。他从成都带了一批新兵补充第88师第262团。3月底,部队西进云南,5月初到怒江防守。

1944年5月11日,与日寇隔怒江对峙两年的中国军队开始了反攻。此时,杨良平所在的第88师隶属于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首先越过怒江攻打高黎贡山,第11集团军则攻打松山和龙陵。

感觉不到腰部以下的任何东西。记得有两个同志把我拖下来,裤子也被撕破了。醒来后,石膏打在腰上,纱布覆盖了整个臀部,前面留了一个洞小便,后面留了一个洞来排便。崔世朝副组长嘴巴中弹,从左脸冒了出来,半张脸都烂掉了。那天我们才拿下了老东坡。要是拿不下来,就算死了也回不来了。” 留下半张脸烂掉。那天我们才拿下了老东坡。要是拿不下来,就算死了也回不来了。” 留下半张脸烂掉。那天我们才拿下了老东坡。要是拿不下来,就算死了也回不来了。”

杨良平恢复的时候,部队已经从龙陵搬到了芒市。杨良平抵达芒市时,大军已经放下黑山门,将绾鼎包围。1945年1月,杨良平随军攻占皖定,赶走了日本侵略者。

骨头大道唤起忠诚的灵魂

打通滇缅路嵩山段,是刘华经历过的最惨烈的一战。刘华1922年生于北京,1928年随父母移居武汉,1937年9月考入黄埔军校第十五期。1940年7月21日军校毕业后,刘华被要求留校任教官,但坚持上前杀敌报国,后调任名誉一等新十一军师,当时在伊沙战场作战。副排长。名誉第一师是由抗战中负伤康复准备重返前线的名誉战士组成的。刘华随名誉一师参加了多次战斗,后来新十一军改为八军。到1944年,第八军并入中国远征军,刘华也成为第八军名誉一师少校参谋。正是在滇西反攻期间,刘华参加了嵩山战役。

刘华,2014年6月26日逝世,享年92岁

刘华在生前讲述了战斗的细节:“我师二团一、从攀枝花渡渡怒江攻龙岭,名誉三团攻打松山。对于龙岭,我军每次攻下一座山,必先坚守,再攻第二座山,这样一步步推进城池,最终夺回龙陵。坚固的工事,让三荣团的进攻频频受挫。工兵挖地道,直奔主峰底部,用炸药炸毁主峰,收复嵩山。” 他回忆说,有一条长约1000米的山路,名副其实的“白骨大道”,2000多名战友死在这里。“后面的部队越过了战友的尸体,当时大家只有一个愿望:把日本人赶出嵩山,为战友报仇。”

嵩山抗战遗址中国远征军雕塑群一角 新华社记者 刘禅

笔者生前与刘先生交谈时,仍记得军校的第一堂课是学习《步兵守则》。刘老说:“作为一名捍卫国家主权的军人,我深感荣幸!”

有一次去云南参拜“滇西八军阵亡将士纪念碑”时,刘老带着笔者,在3775名士兵和125名军官的名单中仔细寻找熟悉的战友。他在心里吐露心声:“看到这碑,感觉嵩山之战的惨烈就在昨天……我怕是八军最后一个幸存的老兵,云南昆明也只有我一个“……如果其他地方还有人活着,是不可能来这里的。拜拜,我非常想念我的战友。”

艰难的回家路

20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拍了一张照片。主画面是一位老妇人,身后有两个老人。

经介绍,这位老人名叫陈清真,是远征军的军医。她身后的两位老人,也是中国远征军的老兵。要不是有人介绍,谁还以为她是抗战老兵,刚去缅甸抗日时是中尉军医。她身后的两位老兵是魏国梁和杨正怀,他们是中国远征印度临时汽车运输团抗战老兵。

陈清真1920年出生于云南玉溪一个大家庭,姓方,有一个哥哥和两个弟弟。由于姑姑家没有孩子,她就随姑姑姓陈。陈家也是当地有名的世家,陈清真不仅被视为掌上明珠,而且受过良好的教育。

陈清真,2010年10月11日逝世,享年91岁

1938年,陈庆珍就读于昆华女子中学。学校位于滇池之滨呈贡海盐村,湖光山色。星期天,我和同学们在滇池边闲逛,谈人生,谈理想。当时的理想是在国家陷入危机时有所作为。最好是一名医生。一是报效国家,二是经济独立,未来自力更生,不依赖任何人。

第二年,陈庆珍进入云南军医学校为当地医学院培养县级卫生骨干。因战事紧迫,同年医学班转入昆明军医大学第二分校,陈庆珍成为该分校第三学生。1941年初,陈清真认识了已经是中校军医的吴启伦。吴启伦的父亲吴则廷是马来西亚爱国华侨,积极参与组织南桥机工回国支援祖国抗战。共同的心愿让这对年轻的夫妻彼此相知相爱,相互鼓励,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们有挺身而出报效国家的决心。

陈清真吴启伦婚纱照

陈清真有拳报国之心,绝非偶然。她的哥哥为她起到了模范作用。她的哥哥方学文背着父母,化名李文光去了黄埔军校,成为了黄埔军校第十一届学生。毕业后在云南军队服役。1937年抗战爆发时,方学文随第60军赴抗日战场。告别哥哥的时候,陈清真说了一句话:“你先走”!震惊中外的台儿庄战役打倒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彰显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在保卫祖国的血战中,近20人,000名云南人民优秀儿女,葬在台儿庄大地上。陈清真的弟弟方学文就是其中之一。

卑贱者不敢忘忧国!陈清真的亲生父亲和养父就是这样教她的。陈清真到军医大学时,家里已经有一位抗日英雄为国捐躯。在校期间,她的弟弟方学章也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五分校,成为了黄埔军校的第十七届学生。毕业后,他被选为龙云近卫团中尉排长。她的弟弟方雪怡也参军,参军保卫国家。

时光荏苒,1942年初,中国政府组建了10万人的远征军赴缅甸作战。军医大学三年级学生陈清真毅然报名参加了远征军,是当时校内唯一被要求报考战场的学生。军医局同意了陈清真的请求,她成为了中国远征军第196医院的中尉军医。她还和她一起去了:未婚夫吴启伦,弟弟方学章和方学义。

到达缅甸后,196医院的地址在缅甸八莫飞机厂。首席医疗官是吴启伦。两个恋人在医院举行了一场简单的婚礼。这样的战场浪漫,成为远征军中的传奇。

1942年4月上旬,伤员陆续入院,医护人员开始忙碌而有序的抢救工作。4月中旬,许多伤员来了。4月下旬,形势对远征军十分不利。医院也遭到日本飞机的轰炸。当警报响起时,医护人员会安排能行走的伤员后送,不能行走的伤员转移。瘦骨嶙峋的陈清真经常抬着担架。鉴于局势紧张,吴启伦未雨绸缪,转移了重伤员和不能行走的人员,并准备了一些药品和干粮以备不时之需。四月底的一天中午,警报响起,与此同时,飞机厂火光冲天,黑烟冲天。吴启伦迅速组织医护人员带着药品和干粮撤离,躲在医院附近的树林里。晚上,隐约能听到八莫方向的炮声,打听情况的人回来说飞机厂和医院都是空的。吴启伦当机立断,决定转会。

吴启伦和10名医护人员带着80名轻伤员开始了艰苦的转运之旅。在一个岔路口,有一个英文的路牌。吴启伦知道,一通密支那,一通云南。吴启伦果断决定往云南方向走。走在路上的目标太大,队伍多半是受伤的。万一发生轰炸,撤离极为不便。为了防止伤员再次受伤,他们不得不在茂密的森林中使用指南针来识别行进方向。

回家的路是荆棘丛生的路。带来的干粮和药品有限,前途未卜。每个人每天只能领到维持生命的饼干,药品要尽量节约。生怕生火暴露行踪,只能喝山泉水。伤员们的体力如此之大,即便是在自己行走困难的情况下,他们仍然争先恐后地为医护人员搬运药箱。训练营期间,陈清真和护士要第一时间检查伤口,为伤员更换敷料。陈清真也需要了解伤员的想法,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困难。但是当她一个人的时候,她忍不住哭了,

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陈清真永远不会忘记的是和顺乡人沿街建的粥棚。泡菜包括扇贝、腌菜和豆豉。村民们亲切地喊道:“抗日战士,你们辛苦了,到家了,喝一碗粥,走吧!” 看到这一幕,所有人都泪流满面。

战事急迫,不敢久留。稍作休息后,我继续上路。汇通桥旁,回头向西望去,撤退的军队和难民源源不断地涌入,眼中一片凄凉。想到这两个弟弟,悲痛之情由此而来,不禁落泪。在丈夫的安抚下,陈清真忍住悲痛,踉踉跄跄地跨过汇通桥。在保山瓦窑军站,吴启伦联系了车子,将80名伤员一一送回昆明。

德国装甲兵进行曲_德国汽车底盘装甲_二战德国装甲

汇通桥

经过痛苦的等待,1942年底,陈清真得到了两个弟弟的消息:方学章还活着,驻扎在印度的中国军队。后来,方学章参加缅北反攻,在攻占密支那的战斗中头部和脊椎受伤。战功卓著,由连长、连长晋升为大营长。方雪怡下落不明,直到抗战胜利后,方雪怡下落不明。陈清真曾泪流满面地说:“我希望野蛮山枪架旁的远征军遗骸中,有一个是他的弟弟方雪怡,和他的战友……”可惜,吴启伦'

陈庆珍后来在“昆明陆军总医院”工作。1949年12月参加起义,改组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第十三军卫生处上尉。

说起过去,陈清真很淡定,言简意赅的说道:“我是个小人物,但我这辈子问心无愧,我忠于国家!国家危难之际,我参军了,参了远征军,去了抗日战场。生死奢侈,我为社会尽了本分!我的工作就是迎接生命。从在石屏医院工作到六月退休1975年,我已经记不清我生了多少个孩子;为了家人,我尽了最大的努力!我辛辛苦苦养大四个孩子,现在我已经在同一个家庭生活了四代。即使我是走了,我可以休息一下眼睛了……”

王树勋:

低空侦察“老东坡”

在“滇西反攻”中,15岁的王树勋是中联司令部的信号兵,军衔为中士。他穿梭于战斗前线的各个阵地,将指挥部的作战命令传递到前沿阵地。

王树勋,2013年3月7日逝世,享年86岁

王老记忆最深的,是与“老东坡”的战斗。第87师第259团共有4名营长在行动中阵亡,至今仍未被俘。由于没有查明日本侵略者的隐藏工事,对远征军的威胁太大了。美国教官舒尔带着王树勋乘坐侦察机进行了四次低空侦察飞行。上次他在草地上发现了一小团绿色的烟雾。,判断是日军碉堡冒出的烟雾,将坐标上报给指挥部。指挥部命令炮兵集中轰炸,日寇隐藏的工事暴露无遗,但仍无法进攻。终于在步兵的掩护下,

老东坡被俘后,远征军向龙陵发起全面进攻,收复了龙陵,并举行了隆重的入城仪式。休息了三天,部队开始进攻芒市。战斗中,王树勋腿部受伤,左小腿被子弹击穿。

廖兴根:

德国装甲兵进行曲_二战德国装甲_德国汽车底盘装甲

最喜欢的歌曲《大刀进行曲》

廖兴根,2016年4月18日逝世,享年91岁

廖兴根1925年出生,入伍后在预备役二师5团机枪连。他记忆最深的是玩腾冲,平时喜欢唱《大刀斩魔王》。他是阿昌族人,中文不流利。如果他没有抗战经验,是不可能唱出完整的抗日歌曲的。最难能可贵的是德国装甲兵进行曲,到了九十岁,他还能哼出起床、收拾、熄灯、充电喇叭等声调。

何宝琳:

与顾展堂吉战斗

何宝林,2017年11月9日逝世,享年97岁

何宝林,1920年生于湖南省启东县。1940年入伍后,随第5军第200师作战。1942年进入缅甸时,第200师在铜鼓遭遇日军,激战12天后撤退。然后他们攻打了唐吉,占领了唐吉后不久,他们就接到了撤退的命令。撤退中,师长戴安澜负伤身亡。在郑廷基的带领下,部队将戴安澜的遗体抬回了国内。

田清平:

昆仑雄关显威

田庆平,2017年3月24日逝世,享年95岁

田庆平,1922年出生,北京丰台区抗战老兵,安徽淮北人。他于 1937 年入伍,被分配到第 5 装甲军。参加过昆仑关之战,并随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抗战胜利后,他从昆明飞到北京参加投降,并负责接收丰台区的西仓。2015年是田先生收获的一年,田先生分别获得了中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