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中国的“箭”啥水平?-15E新型中远距空空导弹

深眼工作室出品

撰稿:记者焦扬策划:刘莉

空空导弹被誉为现代战斗机的“箭矢”。我国研制的PL-10E、PL-15E等第四代空空导弹部分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位中国制箭者说:“在空空导弹领域,我们有外国人有的,我们也有外国人没有的。”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导弹研究所(以下简称导弹研究所)员工仍为2021年7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庆祝建军100周年的盛大阅兵而自豪中国共产党。仪式。

那天,当他们看到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航工业)的6-71战斗机编队飞越天安门广场时,所有人都沸腾了。

战斗机只有配备空对空导弹,才能真正成为战鹰。

空空导弹被誉为现代战斗机的“箭矢”。超视距空战,勇气与技术相结合。

好弓配好箭。有了先进的战士,必有与之相匹配的“箭”。

中国的“箭”是什么水平?

“按照基本型、系列化、特色化发展相结合的思路,我国创新研制的PL-10E、PL-15E等第四代空空导弹,部分性能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近日,在河南洛阳,参加国企开放日的导弹研究所副所长王政告诉记者。

同一天,王政说:“在空空导弹领域,外国人有,我们就有;外国人没有,我们也有。”

顾名思义,它是铁皮的。

超视距攻击,夺取制空权的主要武器

2021年9月28日,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珠海开幕。

当天,航空工业展区人头攒动。

“本届航展,航空业参与了近150个航空装备和技术项目,其中40%为首次参展。” 航空业发言人周国强说。

在首次展出的展品中,一款新型PL-15E中远程空空导弹引起轰动。

根据航展上披露的相关参数,该型号产品的最大航程为145公里。

空空导弹发展历史_空空格斗导弹_空空以空空歌词

有专家评价,PL-15E的综合性能指标在世界同类产品中位居前列。

那么,空空导弹是一种什么样的武器呢?

“空空导弹是从空中飞行平台或舰载机上发射,用于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是战斗机的主要武器之一,也用作战斗轰炸机等空战武器。 - 防御和直升机超低空作战。” 设计师任宏光说。

空对空导弹起源于二战后期。

二战盟军胜利后,从战败的纳粹德国身上发现了一种新武器:无线电指令制导火箭,X-4空空导弹。

无线电指挥制导前期,指挥控制站检测目标信息并将信息传递给导弹,导弹调整姿态;目前的红外热能和雷达依靠导弹本身来探测目标、计算偏差、调整姿态。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计算、决策和控制从外部转移到导弹本身,导弹具有自主性。

二战以来,空空导弹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空空导弹。

“自第一代以来,已经有四代空空导弹了。” 任宏光表示,第四代空空导弹的代表型号有:美国AIM-120、AIM-9X;俄罗斯的R-7 7、R-73;中国PL-10E、PL-15E等

空对空导弹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一般由导引头、飞控部件、引信、安全与释放保险机构、弹头、电源、发动机、舵机、数据链等组成。

“按有效射程可分为近程、中程和远程;按探测目标的信息来源可分为雷达制导和红外制导两大类;根据到战斗场景,又可以分为战斗型和拦截型。有辐射两种。” 任宏光说道。

可见,空空导弹已经覆盖了空战的方方面面,是夺取制空权的主要武器,已成为世界军事强国研制的关键武器装备。

在任宏光看来,随着战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和作战战术的发展,为满足空战中的各种需求,空空导弹的技术水平和复杂性也在不断提高。

好的空空导弹的标准是什么?

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惠涛给出的答案是:打得远、飞得快、打得准、打得狠、好用。

如今,空空导弹的设计和制造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综合体现。

60年接力奋斗,从模仿到自主建制

1958年9月,我国东海“9.24”空战拉开了世界空战导弹时代的帷幕。

空空导弹作为一种新型空战武器,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空空以空空歌词_空空格斗导弹_空空导弹发展历史

快速研发迫在眉睫。

1961年7月18日,航空武器设计研究所应运而生,它是导弹研究所的前身。

两年后,24岁的董丙寅从北京航空学院毕业,来到古都洛阳,开始了他的导弹研发生涯,直到生命的尽头。

“为了早日部署国产空空导弹,当时刚刚度过‘三年艰难’时期的新中国毅然拿出宝贵的大豆口粮,支持空空导弹发展导弹。” 上一代科研人员经历了这段段正荣的岁月,让王征和所有后来者都难以忘怀。

重大豆代表着党和国家的殷切希望。从此,一代又一代的射箭手开始了接力斗争的进程。

与其他武器装备的初期研制一样,空空导弹研制初期,董炳寅与来到导弹学院的战友们一起,克服基础薄弱、手段匮乏等困难,从学习和借鉴先进技术。现在是模特设计师的段朝阳,当时还是个小女孩。他目睹了他的父母在简陋的平房里挣扎。他从模仿测绘开始,在穷困潦倒的基础上空空导弹发展历史,开始了中国自己的空空导弹事业。

从1963年8月开始从事导弹设计生涯,到2000年6月30日,他因长期超负荷工作心脏病发作,成为关键型号的总设计师。38年投箭生涯,董丙寅心系国家,不负使命。

当时不满38岁的范惠涛接过了董丙寅未竟的包袱。

空空导弹包括8个主要部件,8000多个部件,涉及100多个学科。与其他航空武器装备一样,空空导弹研制周期长、技术难度大、复杂度高。一般来说,研制一种新型空空导弹需要8到10年的时间。范惠涛带领大家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顺利完成了这种新型导弹的设计定型,实现了我国空空导弹的重大飞跃。

经过60多年和几代射箭者的艰苦奋斗,导弹研究所走出了一条从测绘仿制到自主设计,再到自主创新发展的道路,全面确立了我国的空对空导弹武器系统。

2021年9月,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中国的“箭”光芒四射,蓄势待发。

“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制的PL-15E空空导弹、PL-10E空空导弹、SD30地空导弹等系列形成精确打击力量体系,展现了中国空对空导弹从第三代到第四代,从红外到雷达型的发展,从近程到中远程,从基础型到衍生型。” 王政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自豪地说。

“我是总设计师,我只能用数据说话”

矗立在导弹所研究楼前的董炳寅塑像,已成为导弹所的重要地标和文化标志。

2000年6月30日上午,导弹研究所总设计师董丙寅突发心脏病去世,终生定于61岁。

当时,他担任首席模特设计师。

时间倒退到2000年6月21日,董丙寅生前9天的轨迹:

21日至29日,为模型开发不断奔波,到成都协调技术要求;去北京洽谈模型

空空格斗导弹_空空导弹发展历史_空空以空空歌词

研发任务书;28日晚乘火车回洛阳;29日9:00到达洛阳后,直接参加模型会,开到中午12:30,下午处理模型开发的技术问题,晚上参加外事活动.

38年来,董丙寅的《箭》选角生涯似乎就这么匆忙。

从技术员开始,先后担任多款机型的总设计师,直至导弹研究所副所长、科委主任、总设计师。他在模型研究上务实务实,生活俭朴朴素。

董丙寅的一生是无数航空研究人员的真实写照。

1990 年代末仲夏,1 型空对空导弹的第一次试验失败。总设计师董丙寅忍着痛苦,安慰承受着巨大压力的测试组成员,果断组织大家寻找失败的原因。

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我是总设计师,只能根据数据说话。” 面对巨大的压力,董丙寅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经反复研究验证,形成了“以残骸分析为依据,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国外经验为参考,以试验结果为依据,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找原因”终于确定了。

按照这个指导思想,董丙寅组织了一个测试小组,开始了在戈壁寻找残骸的壮举。

在广袤的沙漠中,试验场占地数千平方公里。由测试组成员和官兵组成的百余人搜索小组,分散在浩瀚的海洋中,显得那么渺小。

对于在数公里高度爆炸的产品,弹片散落的区域根本无法确定。

沙漠中行驶的汽车被烈日炙烤,发动机工作半小时,温度升到极限。搜索队只好走走停停,边走边搜索。董丙寅拖着病态的身体,坚持指挥现场,睡帐篷,和大家一起吃泡面。

头顶的烈日,戈壁的脚步,口中的干渴。

经过几天的拉网划分和搜索,人眼刚刚搜索到指甲大小的碎片。

经过364个日日夜夜,在分析残骸的基础上,测试组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对动力元件进行解剖。经过近百次各种规模的试验空空导弹发展历史,获得了上千条数据,最终查明了事故原因,顺利完成。模型发射测试。

刚卸下沉重的包袱,还没来得及喘口气,董丙寅就接任了另一款车型的总设计师一职。

“这个模型技术难度太大,责任太重,何必自找麻烦。” 老朋友劝他放弃。

“我不想出名,我想利用过去30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让我国空空导弹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中国人可以在世界上站起来,你可以自信地说不。”董炳寅说。

在这个模式发展的关键时刻,董丙寅倒在了战争的前夜。

雄心壮志未成,英雄就死了,英雄泪流满面。

“在导弹研发领域,我们不追求第二,只追求第一”

董丙寅未完成的篇章,正在被后人继续延续。

范惠涛接任模特总设计师时还不到38岁。

“就算要了性命,也要拿下这个模型!” 面对使命与责任、期待与疑惑,少年范惠涛一再告诫自己。

“这个环节的质量是如何完成的?”

“几乎。” 范惠涛一听到这个回答,就立即下达了严肃的命令。

“发射测试要求是100%,99%还不够。” 从那以后,团队没有“几乎”回复。

历经千辛万苦,攻坚克难。范辉涛及其团队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完成模型设计定型,实现了我国空空导弹的历史性飞跃。

更远、更快、更高,永远是范惠涛的不懈追求。

“在中国导弹研发领域,我们不追求第二,只追求第一。” 为了完成新的任务,范惠涛开始了新的征程。

一摞厚厚的笔记本、机票、火车票见证了范惠涛的执着和坚持,也激励着开发团队咬紧牙关努力工作。

三年后,范惠涛团队以创新的设计、过硬的技术、质量实力一举创造了“一次成功,一切成功”的优秀业绩。

1984年,21岁的任宏光来到导弹研究所,一晃就过去了38年。

“每次看到导弹发射成功,击落靶机,我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兴奋。” 8月24日刚从考场回来的任宏光说。

“模范骨干”是任宏光的一个标签。

在一次测试中,任宏光和测试团队通过现场的深入观察,发现了两大难点。

一是留给操作者的时间只有几秒钟;二是现场条件复杂,无法保证产品的稳定运行。

如何破解?关键时刻,凭借深厚的技术实力和非凡的勇气,任宏光果断地做出了决定:“既然客观条件无法改变,那我们就想办法去适应,克服困难就结束了!”

对操作人员进行反复培训,提出解决方案,确保在极短的时间内熟练操作;部署后备计划,准备双重保险,确保测试成功。

经过测试团队的不懈努力,测试圆满完成,塑造了“精品航空”的品牌效益。

1982年,22岁的梁晓庚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来到导弹学院。在老专家的悉心指导下,他迅速成长起来。

当我是一个产品的首席设计师时,经历了很多艰辛,实验失败了。面对批评和质疑,梁小庚没有动摇。

“我对我的产品有信心!” 这种信心来自于他对产品的了解和理解。

他和他的团队安顿下来,反复分析数据,对系统、软件和硬件进行全面审查。

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努力工作。

他们创造了784天不间断工作的记录;攻关时,每晚加班到凌晨1点;辽阔的戈壁,夏季气温高达40~50摄氏度,冬季零下20~30摄氏度,异常寒冷。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梁晓耕和他的团队都驻扎在试验场,一年多达261天。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最终,该产品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了考核。

导弹研究所的箭射队中,有一位女设计师,她就是航空二代段朝阳。

从小,她就被父辈的辛勤劳动所折服,更坚定了段朝阳航空报国的信念。大学时,她坚定地选择了导弹制导专业,最终如愿进入了导弹学院,接过了父辈的旗帜,成为了一名射箭师。

“战场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第二就意味着失败。精确制导武器是制胜制空的法宝。” 在第一型空空导弹研制过程中,段朝阳作为总设计师,率先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建模、设计和仿真极大地提高了产品性能。

导弹研究所内,夜间办公楼的灯光依旧亮如白昼;沙漠试验场内,响起了雷声。

空空导弹事业的接班人正朝着理想的目标不断前行,决心在九天之内追平蓝龙。

祖国终将选择忠于祖国的人,祖国终将铭记那些为祖国献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