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中国仿制受挫的外军装备,却因各种原因仿制!

在前面的文章中,本人曾盘点过部分使用西方技术的国产装备。

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军工研发能力偏弱的中国为了提升国内军工技术水平,一直在不断地同国外接触,谋求获得更新的军事技术,也引进了大量的国外军事装备以满足需求。

在这之后,就是相关的技术仿制及国产化替代工作,而在很多国产装备身上,也都能或多或少地看到国外技术的影子。

到后来,中国甚至还将引进项目彻底流程化,形成了一条引进吸收——仿制借鉴——自主替代——性能魔改的流程化生产。

苏-27战斗机

当然,“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中国既然有看准时机成功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的案例,那也就有看走眼后仿制受挫的典型。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那些成功引进后,却由于各种原因仿制受挫的外军装备。

技术难度太高

LM2500燃气轮机

LM2500系列燃气轮机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的舰用燃气轮机。

该型燃气轮机具有功率大、体积小、噪音低、使用寿命长,维护保养简单的特点,综合性能极其优秀。最新型号的输出功率高达47000马力,热效率为39.3%,一艘5000吨级的舰艇只需要2台LM2500燃气轮机即可达到30节以上的航速。

在LM2500诞生之后,因性能出众一直作为美国海军现役作战舰艇的标准动力装置,在出口后也成为现今其他国家海军舰艇动力系统的主要来源。

LM2500燃气轮机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为了解决军用舰艇动力不足的现状。于1985年6月与美方签订合同,从通用电气公司引进4套LM2500-20型燃气轮机。

随后,国内陆续建造的2艘052型驱逐舰,112哈尔滨号和113青岛号驱逐舰均安装了2台LM2500燃气轮机,成为了解放军首批采用燃气轮机动力服役的舰艇。

服役后中国舰用燃气轮机,052驱逐舰的水面航行性能相当出色,最大航速可以达到31节,而且高度自动化的控制,也让动力舱实现了无人化管理。

至今,LM2500燃气轮机仍是052型驱逐舰的动力系统。

112哈尔滨号

中国舰用燃气轮机_中国舰用重型燃气轮机_中国舰用柴油发动机

不过,美国在出口LM2500型燃气轮机时,考虑到两国关系,并未转让相关技术资料,也拒绝在国内设立生产线。因此,中国在首批引进后便准备继续购买LM2500,并计划在此基础上进行实物测绘,逆向仿制LM2500燃气轮机。

可惜,随着八十年代末中美关系的恶化,引进LM2500燃气轮机设想也被打破,实物测绘也成为泡影。

052型驱逐舰上的LM2500燃气轮机

由于首批进口的LM2500已经装舰使用,没有了实物测绘的中国重新又对LM2500燃气轮机仿制工作进行评估。

结果发现,国内在理论上对于燃气轮机的原理设计、结构推算等均存在大量空白;在技术上对于材料、冶金、加工以及组装工艺等基础要求过于薄弱,难以达到设计要求;而且还存在着缺少技术资料,试验数据等问题,想在短时间内仿制出一款燃气轮机根本不可能。

因此,国内最终放弃了对LM2500燃气轮机的仿制工作,转而重新拾起了老旧的蒸汽轮机技术。

后续新建的167舰使用的就是蒸汽动力

S-70黑鹰直升机

黑鹰直升机(美国陆军编号UH-60,民用型为S-70)是美国西科斯基公司研制的一款四旋翼、双发中型通用直升机。

黑鹰直升机诞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基础型号的最大起飞重量10吨,最大速度357公里/时,实用升限5790米,最大载重量4吨,驾驶员2人,可携带11名士兵。

这款通用直升机的性能非常优秀,在速度、升限、航程等主要性能上都有出众的表现。而且还有着运输能力强,改装能力强,环境适应性强,维护保养简便和可靠性高等特点,在出口二十多个国家后,受到了使用者的普遍赞誉。

黑鹰直升机

中国很早就有引进黑鹰直升机的要求。

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填补高原地区直升机使用的空白,中国于1984年7月向美国西科斯基公司购买了24架黑鹰直升机,首批4架11月抵达中国。

为了满足高原使用的需求,西科斯基公司又按照中国要求对这批直升机进行了改进。换装了动力更高的GE T700-701A发动机,机身采用更加轻便的铝合金材料,部分结构优化等。

经过改装后中国版黑鹰,高原起降能力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可以在青藏高原5000米海拔正常起降,也能在7300米高度巡航。在这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S-70成为国内唯一可以在西藏地区正常使用的直升机。

当然,黑鹰直升机的优异性还不止于。

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机龄寿命已经达到20年的黑鹰直升机仍可以正常使用,在抢险救灾过程中频频出动,解救受灾群众,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再一次证明了黑鹰直升机有着优秀的使用寿命和高可靠性。

对于黑鹰直升机的引进和仿制工作,中国当然没有拖沓。

在首批进口24架之后,国内就和西科斯基公司继续接洽,准备再次进口100架黑鹰直升机,同时引进相关技术和生产线。但在中美关系恶化后,这些想法全部落空。中国只能以人道主义救援的名义从西科斯基公司购买部分零部件维持直升机的正常运转。

而在仿制方面,中国同样走得并不顺利。

技术人员发现由于工业基础过于薄弱,国内对于直升机的旋翼、发动机、减速器等关键系统均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研发和制造能力,整体技术水平落后30年以上,仿制成功率近乎为零。

最终,中国被迫放弃了黑鹰的仿制工作,转向购买俄罗斯的米-17系列直升机。

米-17直升机

虽然中国放弃了对黑鹰直升机的仿制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黑鹰直升机的影响力就此消散。

进入新世纪之后,在中国科技人员逐步解决直升机的旋翼、发动机、减速器等一系列问题后,一款从设计上借鉴黑鹰直升机的新型国产直升机也就呼之欲出了。

2019年10月1日,直-20战术通用运输直升机正式亮相,中国也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国产黑鹰”。

仿制成本太高

霍特反坦克导弹

霍特反坦克导弹是由法、德两国联合研制的一款重型远程反坦克导弹。

霍特反坦克导弹属于第二代反坦克导弹,弹长1270毫米,弹径136毫米,弹重23公斤,战斗部重6千克,最大速度260米/秒,采用目视瞄准,红外半自动跟踪,有线传输指令制导,最大射程4000米,垂直破甲深度800毫米,可有效击毁T-64、T-72等当时主流的第三代主战坦克。

霍特反坦克服役后,以命中率高,威力大,射程远为卖点先后出口到埃及、科威特、叙利亚和沙特阿拉伯等十几个国家。海湾战争中,法国还使用霍特反坦克导弹打击伊拉克的军用目标,命中率超过90%,反响不俗。

车载霍特反坦克导弹

鲜为人知的是,中国也曾进口过霍特反坦克导弹。

当年,中国为了组建首批陆军航空兵部队,就从法国进口了一批小羚羊武装直升机,顺便也连带着进口了直升机所需的配套武器,这其中就有上百枚的霍特反坦克导弹。

在接触到霍特反坦克导弹后,部队内部通过使用后反映,其比当时现役的红箭-73导弹性能要好得多,强烈建议继续引进或者进行仿制,以提升陆军的反装甲能力。

为此,引进霍特反坦克导弹甚至还成为一时的热议项目。

中国舰用重型燃气轮机_中国舰用燃气轮机_中国舰用柴油发动机

那霍特导弹为什么少有人知呢?

原因也挺简单,实在太贵了,中国买不起。

在80年代初,法国出售的霍特反坦克导弹单价高达3万美元一枚,陆军如果大量装备,仅进口数量就会高达上千枚,费用将超过5000万美元。即便从法国引进技术和生产线自行组装,关键系统仍必须从国外进口,成本预计仍不会低于1万美元。

这对于当时外汇仅有20多亿美元的中国来说过于昂贵,几乎不可接受。

最后,国内还是否决了霍特的引进和仿制计划。

另一方面,当时中国正在开发与霍特导弹性能相仿的红箭-8反坦克导弹,而且红箭-8导弹的重量更强,威力更大,使用上也更加灵活,价格上也更有优势。所以,国内在否决了霍特的引进计划后又加紧了红箭-8的研制进度,终在1984年等来了红箭-8的定型服役。

经过估算,红箭-8反坦克导弹的生产成本仅有5000美元,只有霍特反坦克导弹的六分之一。成功验证了当初国内对于反坦克导弹引进的结论。

至此,在中国昙花一现的霍特反坦克导弹成为历史。

红箭-8导弹研制

米-171系列直升机

米-8MTV直升机是俄罗斯米里设计局在米-8直升机基础上研制的深度民用改进型号,该型号首批出口到中国时被称为米-17-1V,所以也就被称作米-171直升机。

米-171直升机的性能参数为全长25.35米,旋翼直径21.29米,机高5.54米,空重7吨,最大起飞重量13吨,最大载重量4吨,最大速度250公里/时,升限5000米,航程500公里。

米-171直升机最大的特点并非性能先进,而是价格低廉坚固耐用。这款直升机受苏联装备简单可靠的设计制造思路影响,整机的生产成本非常低,价格仅有西方同类产品的一半,对维护保养的要求也不高,还拥有巨大的货舱,非常适合发展中国家使用。

所以,米-171系列直升机出口数量巨大,是一款世界各国广为使用的重型运输直升机。

米-17武装运输直升机

中国接触米-171直升机还要从九十年代初说起。

当年,中苏关系改善后,苏联向中国推销了一批米-17直升机。中国在试用后认为,其飞行性能虽不如黑鹰直升机,但性能可靠,维护简单,价格低廉,并且载重能力及搭载物资的种类远超前者,基本满足了国内的使用需求。

所以,在1991年中国以300万美元的单价,一次性购买了60架米-171直升机。

在之后的三十余年里,中国为了增强陆军航空兵的运输能力,又分批次陆续购买了200多架米-171系列直升机,最近一批是在2019年采购的100架。

需要注意一点,中国进口的这些米-171直升机大部分均为普通民用型号。这些型号没既有防护能力,无法保护油箱和飞行员,也缺乏相应的军用探测和电子系统,战场生存能力堪忧。中国在购买之后,才进行了部分军用化改装,使得国内的米-171直升机才达到军用水平。

新闻中出现的米-17直升机

2008年汶川地震后中国舰用燃气轮机,中国直升机数量不足的缺陷暴露无疑。为了加快国产直升机的生产制造能力,有关部门遂制定了仿制米-171直升机的计划。

很快,在俄罗斯的帮助下,国内在成都就建立起一个米-171直升机制造厂,准备前期从俄国进口零部件组装,后期则进行国产化替代工作。

可让人稀奇的是,该组装厂仅仅在制造了十余架米-171直升机之后就停止了后续的生产工作,转为对米-171的维护、大修等保障性工作。

起初,外界认为国内停止对米-171的仿制来源于俄罗斯的压力。后来才发现,其实是米-171实在太便宜了。

由于米-171直升机在俄罗斯的保有量巨大,因而整体生产成本被压缩到极低的水平。按照俄罗斯进提供的数据,米-171运输直升机在2003年的出口价格也仅有400万美元,同期美国黑鹰直升机的售价已经达到1200万美元。

中国早期引进的米-171直升机的单价在300万-400万美元,后期进口型也不会超过600万美元,只有2019年进口的部分特殊武装运输型达到了1500万美元的水平,但也只是国际正常售价。

而国内组装生产的米-171基本型号,出厂单价就超过了500万美元。如果再加上后期进行国产替代以及新建的厂房生产线所耗费的成本,国产米-171直升机的成本远高于直接从俄罗斯的售价。

在算完了这笔经济账之后,中国干脆放弃了仿制米-171直升机的工作,转而向俄罗斯重新采购整机。

中国国产直-8的生产成本也高于米-171直升机

仿制后技术性能不足

T100C紧凑型100毫米单管自动舰炮

法制T100C舰炮是法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研制的一种外贸型大口径舰炮。该炮的主要战技指标为口径100毫米,战斗全重17吨,身管长5.5米,炮口初速870米/秒,最大射速90发/分,最大射程17000米,有效射高6000米,炮身寿命3000发。

T100C舰炮有着较强的多用途能力,既可以用于攻击海上舰艇,也能打击中低空飞机,还能执行对岸轰击任务,必要时可拦截亚音速反舰导弹。自身也具有结构紧凑、重量轻、射速高、试装性好等优点,整体性能甚至超过了法军自身装备的100毫米舰炮。

在中法关系密切的80年代,同样使用100毫米舰炮的中国为了提升国产舰炮的技术水平,从法国引进了T100C舰炮的生产技术以及2部样炮。由此,开始了仿制T100C舰炮的漫长历程。

在样炮的仿制过程中,由于法制标准与中国完全不兼容,很多零部件都要进行重新测绘和制作。到了后期,随着西方对华禁运,舰炮所需的电子元器件也受到限制,又不得不重新开发,拖长了研制时间。

仿制成功后的试射也不理想,国内人员因为缺乏相关设计和制造经验,导致样炮的故障率极高,多次发生试射失败的问题,又不得不转头去解决可靠性问题。

最终,国内人员前后花费了16年的时间才最终使得仿制型舰炮达到实用阶段,并正式定型为H/PJ-87式单管100毫米舰炮。

使用原装T100C舰炮的544舰

而最大的问题在舰炮仿制成功后才出现。

在引进T100C舰炮时,中国曾认为100毫米舰炮口径适中,威力大于76毫米,射速高于130毫米,还能有效兼顾防空和对地功能。可当研制成功后才发现,100毫米舰炮的面面兼顾也有可能是样样不足。

面对76毫米舰炮时,除了威力稍大之外,其余性能几乎相同,甚至于适装性和成本都不如76毫米;而对比130毫米舰炮时,除了在射速上占有优势外,其他性能均落于下风,根本无法抗衡。

结果,花费巨资仿制出的H/PJ-87式单管100毫米舰炮整体性能不上不下,尴尬异常,在制造了12门装备给海军后便被性能更好的国产76/130毫米舰炮取代。

国产新型76毫米舰炮

“阿斯派德”导弹

“阿斯派德”导弹是意大利在AIM-7E“麻雀”导弹基础上研制的一种多用途导弹,拥有空对空、地对空、舰对空等多个衍生型号。

“阿斯派德”空空导弹采用雷达半主动制导模式,基本型弹长3.7米,弹径0.2米,发射重量230公斤,最大飞行速度5马赫,最大过载35G,最大射程80公里(空空型),战斗部34公斤。

从性能上说,意大利研制的“阿斯派德”导弹并不亮眼,但其多用途改装能力相当出色,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阿斯派德多用途导弹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通过与意大利接洽获得了一些“阿斯派德”导弹,并与意大利签订协议通过许可证生产方式制造“阿斯派德”导弹。到八十年代末期,中国利用意大利的配件,成功生产出第一批中距空空导弹。

同样,随着中西方关系的降温,意大利也停止提供导弹的配件。随即,中国决定利用已获得的技术发展自己的国产导弹,并定型为霹雳-11空空导弹。

鉴于中国前期已经掌握了部分“阿斯派德”导弹的技术,因而整体研制工作较为顺利。1992年,霹雳-11导弹试射打靶成功。二十世纪末,霹雳-11中距空空导弹服役解放军空军。

霹雳-11空空导弹

应该说,"阿斯派德"导弹的引进工作算比较成功,相关的仿制工作也没有太多坎坷。可问题就在于,中国引进“阿斯派德”的时间实在太晚了。

当霹雳-11导弹定型服役时,世界各军事强国的空军都已经换装了更先进的中距主动制导空空导弹,具有同样性能的国产霹雳-12空空导弹研制也接近尾声。这些导弹最大的优势就是具备了“发射后不管”的能力,不再需要载机给导弹持续提供照射,空战机动性因此更强。

最终,花费十余年时间研制的霹雳-11导弹只能作为过渡临使用,生产数量相当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