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晚清军购的“克虏伯大炮”成色如何?(图)

在洋务事业被嘲笑为“纸画家”的晚清名人李鸿章中,“引进德国克虏伯大炮”是一件著名而光荣的事,也是中国军购的重要“大单”。清朝末年。这些漂洋过海到中国服役的“克虏伯大炮”质量如何?首先,当时与德国人发生“民族仇恨”的,是法国人。

1884年10月,中法战争白热化。火力绝对优势的法国舰队入侵中国台湾,一场惨烈的淡水防御战打响。在清军要塞大部分被法军炮火摧毁的危急情况下,清军阵地上仅有的三门“德军克虏伯大炮”不断咆哮。让法军“受挫”的“大水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把德国枪质量上乘。

事实上,自清末洋务运动以来,在以生命烧钱的“军购”业务中,“克虏伯大炮”就赶上了一场晚秀。洋务运动初期,清末军火采购,主要合作伙伴是英法。尤其是英国的阿姆斯特朗炮兵曾经垄断了清朝的炮兵贸易。但19世纪崛起的德国怎么可能坐视这块“军购蛋糕”呢?

于是,从1860年代起,德国军工就见多识广,一见机缘就有临场感:洋务运动初期,曾多次邀请清朝使团出访欧洲。参观德国克虏伯火炮厂。他还受到了“炮王”阿尔弗雷德·克虏伯(克虏伯集团创始人)的热情接待,甚至现场观摩了克虏伯火炮的制造过程,扎实大开眼界。除了普法战争的胜利,还打了个直播广告,所以法国一战败,李鸿章、梅奇钊等“洋务运动中坚力量”纷纷上演,集体推“克虏伯大炮”。

就这样,后来居上的克虏伯火炮在晚清“洋务运动”时代流行开来。1868年,李鸿章执掌的淮军率先购买了一批克虏伯四磅炮。到了1880年代,经受住实战考验的克虏伯火炮,更是以“钢铁重击”着称于中国。以淮军为主的晚清各路军队不惜一切代价购买。

战争雷霆有没有火炮_普法战争中德国火炮_装甲战争火炮车长

仅从1881年到1888年,李鸿章直系淮军精锐就购买了700多门克虏伯火炮。此外,广东、福建、云南等东北省份也跟风采购。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斗中,48门新型克虏伯钢炮也在关键时刻立下汗马功劳,斩杀了西征军“湖湘子满天山”的赫赫战功。曾经是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也在8年内陆续引进了646门克虏伯火炮。在洋务运动蓬勃发展的“同光中兴”时代,克虏伯是晚清陆海军的硬拳。

而且不要以为当时的清朝只是“买不做”。从引进克虏伯火炮的第一天起,那些晚清的名流们也都在绞尽脑汁地梦想着拥有克虏伯火炮。制造技术。而这也促成了那个时代与“克虏伯加农炮”相关的另一件大事:近代中德军事深度合作。

事实上,为什么克虏伯集团会在晚清知道“打造克虏伯”的愿望?为了长远的利益,他们还推着船沿江而上,开始了与清朝新的合作模式:《克虏伯大炮图解》、《克虏伯大炮操纵法》、《克虏伯大炮手表》、《克虏伯大炮瞄准法》其他一系列书籍,连同克虏伯大炮的“流行”,也陆续被引入翻译。

同样在晚清,还有克虏伯的“售后服务”:雷纳、埃德温、鲍尔等克虏伯集团的技术人员多次来到中国。除了销售克虏伯火炮外,他们还在中国各地的兵工厂担任技术顾问,甚至在中国各地的军事院校任教。19世纪末,著名的汉阳铁厂、湖北兵工厂等现代工业也得益于克虏伯技术人员的支持。同时,与克虏伯的技术合作也为段祺瑞等国际学生赴德国留学提供了便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晚清“洋务运动”中的许多重大工业事件都有克虏伯的“影子”。

这种“跟风”式的合作,让克虏伯集团赚得盆满钵满,但也成功地为被抹黑的中国现代军工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以“自强不息”为目标的中国现代军工,就这样得到了飞速发展。

尤其是晚清的火炮制造业发展较快。自克虏伯火炮问世以来,“克虏伯技术”已成为现代中国军工的标杆。此后各种克虏伯火炮被分解研究:1881年山东机械局成功仿制克虏伯。克虏伯炮弹普法战争中德国火炮,金陵机械局也在1880年代成功生产了克虏伯小火炮。1890年至1894年,得到克虏伯技术支持的湖北兵工厂实现了克虏伯火炮、弹药、炮架的系统生产体系。

虽然用张之洞的话说,晚清的火炮制造业距离克虏伯的核心技术“还差一层”,但这种惊人的发展速度正在缩小他们之间的差距。

普法战争中德国火炮_战争雷霆有没有火炮_装甲战争火炮车长

相应地,晚清的火炮技术日新月异:19世纪中叶无法自行制造现代火炮的清朝,却能生产出当时最先进的后膛火炮。甲午战争前夕的世界。技术是任何欧洲工厂工人都比不上的。”与同时代的日本相比,清朝的火炮工业直到 1893 年才领先日本九年多。军事工业,在那个时代奋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虽然,这样的先进火炮依然敌不过晚清的军阀腐败普法战争中德国火炮,也难挽回中日战争的耻辱结局。然而,它的辉煌却有着超越历史的意义:晚清引进克虏伯以及相关的军事合作,是中国近代史上“双赢”的典范。如果晚清的一切都是以引进和学习克虏伯的精神带出来的,在那个落后和挨打的时代,至少,会少一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