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指挥王翔

记者董倩:问天此刻在天上做什么?您一定非常密切地注视着他们。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指挥王翔:已进入两舱组合状态。除了机械连接之外,现在我们的通讯网络、信息网络和整个环境控制已经合二为一了。现在相当于我们所说的问天成为了两舱组合的一部分,就是这样一种状态。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司令王翔。 7月27日,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综合设计部展厅,《面对面》栏目采访了刚从文昌发射基地返回北京的他。

记者董倩:你是总司令。空间站项目也有总司令。指挥员和指挥员如何相互协调、协同作战?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指挥王翔:如果我们共同负责或做好这个项目,那么总工程师作为技术负责人,支付更注重一些技术分析和决策。进行统筹、协调和组织。

问天实验舱全长17.9米,直径4.2米,发射重量约23吨。它是目前我国最重、最大的单体飞机。天河核心舱更高,可为航天员停留、离开太空舱和开展空间科学实验提供更舒适的环境和更好的条件。同时,它还具有为天河核心舱提供备份的功能。

中国载人空间站系统总司令王翔:至于核心舱,我分配给它的任务是作为整个平台的控制中心,分配给问天的功能是第一个功能 整个空间站都在系统级进行备份。如果核心模块出现故障,问天实验模块将接管整个管理。

根据任务安排,中国空间站的另一艘20吨级航天器——梦天实验舱将于今年10月发射升空。届时,天河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将形成“T”型的基本结构,中国空间站的轨道建设也将最终完成。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指挥王翔:按照我们的计划,到今年年底,我们将实现首次在轨航天员交接。从此,我们将进入正常的人员轮换阶段,从此,诸天万界的人,将不间断。

空间站的故事

中国空间站的建成,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里程碑,意味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终于实现。 1992年9月,中央决定实施代号为“921工程”的载人航天工程,确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就在前一年,王翔考入了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

记者董倩:我考入清华大学力学系的时候,就想过以后会从事这些方面的工作吗?又或者是缘分一步步相遇,所以我进来了,是什么吸引了你?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指挥王翔:当时我肯定希望在这个专业做类似的工作,比如航天、航海、航空。正是这些东西本身给了你现代科技的感觉。你可以设计一些东西,它可以实现。这个过程本身就很有趣。

从1992年开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经过10年的磨练。期间,王翔从清华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2001年赴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金属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5月回到清华。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杨立伟进入太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取得关键进展。

记者董倩:这件事对你的影响有多大?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指挥王翔:航天员都上天了。我觉得到时候就可以判断了。这绝对不会是一种短期的一次性行为。它肯定是宇宙飞船或宇宙飞船。空间站也不错,是一个长期的大发展,而且刚刚一个人就实现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我觉得投身这样一个地方是值得的。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距清华大学十余公里,是我国航天技术及其产品的主要研发基地。怀揣航天梦想,王翔来此递交求职信。 2003年底,如愿进入第五院综合系。彼时,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处于一、二步交接期。第一步的关键任务是实现宇航员的安全往返,而即将开始的第二步则是突破和掌握太空舱的活动和交会。对接技术。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指挥王翔:正好赶上二期示范阶段。当时叫神舟八号研制,其实就是交会对接项目研制。不,是载体,基本上交会对接已经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过程。

空间站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制于一个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交会对接技术发展初期,研发所需的软硬件与需求不匹配。

记者董倩:如果硬件不支持,你怎么能达到你的目的?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指挥王翔:我认为这正是考验我们的时候。例如,我的力学专业是进行有限元分析、模拟和力学计算。 , 如果我的硬件条件差,我可能无法做出特别复杂的模型,所以这个时候我觉得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练习。你做的越多,你就越需要使用你的力学知识将其简化为一个不会失去其基本属性的更简单的模型。通过这些功法,我不仅知道了真相,也知道了原因。我觉得这是对后期工作最大的好处,也形成了自己的工作习惯。

在研发初期,技术团队需要通过大量的地面实验,获取交会对接技术所需的各种实验数据。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指挥王翔:包括把这个设备安装在一辆汽车上,两辆汽车相互冲撞,再安装在飞机上。到400到500米的距离,再去测量整个测量过程,其实就是对我们整个测量计划的一次实物验证。它是一种“土法”,我认为这是最有趣的阶段之一,就是你总是在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这很有趣。我们有一个长远而崇高的目标,我们每天都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在行走的过程中,我们排除了障碍,克服了困难,获得了新的知识,获得了新的成长,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后,开始与已在轨的天宫一号执行交会对接任务。作为副总设计师,王翔和他的团队经历了两天的煎熬。

中国载人空间站系统总司令王翔:那个时候,人们最大的压力就是很多事情都不确定,所以每一步都非常小心。你那一步是怎么做的,能不能正常进行下一步,而且不等你,一直往前飞,所以我这两天两夜基本没怎么睡。

航天交会对接,形象地称为“万里传真”,是一个国家航天科技实力的集中体现。两天后,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终于迎来了激动人心的对接时刻。

中国载人空间站系统总司令王翔:最后一次碰撞正是我们所期待和想要的。其实当时很多人都很兴奋,但我觉得我当时就在现场。 ,当它真的一步步飞到尽头的时候,我终于更加清醒了,它真的按照我们的设计预期,一步一步地朝着目标前进了。你让我想到了这一点,我可以说所有这些工作,我们之前所做的所有工作,都是有意义和值得的。

什么是空间力量?

自神舟八号以来,11年来,“神舟”系列飞船已成功执行10次交会对接任务,中国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指挥王翔:当时有一个国家参与了国际空间站的建设,他们的一些研究人员有技术与我们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讨论了他们船舱上去后会合对接的过程。在安排飞行程序的时候,这件事要在几秒钟内完成,我突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们是神六、沉柒当时就有这种感觉。那时,一切都依赖于地面测控站。地面站的测控时间很短,每个站都要几分钟。这种约束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是一种分秒必争的感觉。结果他也是这么说的,我觉得有点奇怪,然后我说这件事为什么非得有这个时限,不能再延长一会吗?他说是的,但是我们对测量和控制资源有限制。那我就更奇怪了。我说你们要么有 TDRS,要么有美国中继卫星。整个空间站都是在这个系统下完成的。他说我们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他说f18自由飞行是要干什么,分秒必争,所以虽然理论上有非常丰富的测控条件,但对任务的实际执行还是有非常严格的限制。他说你有没有这个限制,我说有,但是现在我们有中继卫星,我们的星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可以根据需要使用这个资源,所以我们不受这个限制。

中继卫星相当于天空中的数据传输站。自2008年4月天链一号01卫星发射以来,我国已建成覆盖全球的中继卫星系统,这是我国载人航天的基础。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指挥王翔:这件事让我触动很大,包括谁在空间上更强,谁在空间上更弱。我觉得实力的体现之一就是你有没有完整的体系。我们其实有一个非常完整的航天体系,包括测控能力、全球导航定位能力、地面保障能力、火箭能力、发射场能力、回收场能力。我们的系统非常完整,完全自主可控。为什么空间站是空间力量的象征之一?因为空间站不是自己飞的,而这个站的背后是我们拥有如此完整强大的航天系统的保证,所以空间站可以在天上飞,而我们作为一个国家,可以独立创造空间站到天上飞,说明你真的是太空强者。

从梦想到现实的世代传递

自2011年起,王翔担任空间站系统指挥官。他带领团队完成了空间站模型的综合论证、关键工程技术的公关、整个系统的设计和各个模块的开发。责任和压力也与日俱增。

记者董倩:当了整个系统的总司令之后,你最担心的是什么?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指挥王翔:这种事情一定经常发生。比如我们以前在scheme阶段就有很好的设计,已经进入了初始样本。在此过程中,由于一些更基础的材料和工艺无法实现,因此方案被推翻。当时我很着急,但着急也没用。我总是不得不提醒自己,包括我们的团队,要积极面对这些事情。

记者 董倩:日常生活中遇到麻烦事很烦,解决起来需要很大的精力,但对于一个系统的统帅来说,这些麻烦事是肯定的不会一一的。它一波一波地出现。很多人同时来的时候怎么办?

俄勒刚到芝加哥要飞行要多少时间_f18自由飞行是要干什么_汤姆克兰西之鹰击长空2自由飞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指挥王翔:一个一个出来,没问题。只有几个问题同时出现才出问题,但我认为这并不可怕,因为我们是一个团队在做的事情。

2021年4月29日,长征五号乙遥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河核心舱,拉开了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在轨建设的大幕。

记者董倩:这个过程有点像插积木。插入时,身为三军统帅是一种怎样的心理体验?

中国载人空间站系统总司令王翔。希望一切都按照我们的设计,按照我们的期望,一步一步的在天上实现。在实验舱发射当天,我们最后一次通电时,我终于对我们的测试团队说了这句话。我说我们的实验舱从最初的样品到原始样品总共有5000个小时。该测试还在地面上进行了 2907 小时的测试。我们今天要做的就是像测试一样飞行。这是我最希望看到的场景。我特别高兴我的团队和我做到了。

中国载人航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中国空间站正逐步从梦想变为现实。事实上,早在1960年代,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就已经开始论证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黎明一号”的总体规划,建立了507个载人专业科研机构。航天工程。只是后来,“曙光一号”计划因为当时各方面的科研都无法保证而搁浅,但中国航天员的研究从未停止过。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指挥王翔:我当时去查资料,发现有一群老先生从那时起就一直在分析交会对接轨道1980 年代。当时的文件都是手写的。

记者董倩:这么多年了,这次在算纸上的相遇,有没有触动你?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司令王翔:非常感人。现在我有了电脑,我有什么,但是一位老先生还在用他的手写稿纸教我。真的有这样一种感觉,他可能没想到自己会看到这一天,但他也在默默地做着这件事,而且非常坚定。

天河核心舱总装试验完成后,五院特邀部分早期参与载人航天工程的前辈到场。

中国载人空间站系统总司令王翔:当时很多老先生都很兴奋,所以我们在大厅里摆了几张椅子,说你们工作忙,我们会坐在这里看看。三五个人就这么聊着看,在大厅里呆了许久。特别是一位老师说他当年参加了863的演示,而且作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年轻航天工作者,他跟随一些航天前辈去美国参观了当时他们的自由空间站,也就是现在的自由空间站。国际空间站的前身,当时已经有地面模型、地面产品和一些展示。他说当时我感慨万千,我们的空间站什么时候建成,我这辈子可能都见不到了,但是今天在这里看到了,很激动很感动。我们的这个项目绝对不是凭空而来的。真的是在这些老先生们的积累基础上,我们才会不断发展。他们是真正的巨人,我们站在他们的肩膀上。

f18自由飞行是要干什么_汤姆克兰西之鹰击长空2自由飞行_俄勒刚到芝加哥要飞行要多少时间

中国空间站变身“太空母港”

据悉,今年中国空间站建成后,后续将迎来一位特殊的“小伙伴”——我国首台大型空间巡天望远镜。按照设计,巡天望远镜将与空间站共同运行,这将为它提供一个可以随时停靠的太空母港。

中国载人空间站系统总指挥王翔:它的观测计划也是以10年为基准的,而且它的健康状态在正常时间也是保持的,所以我们把它设计成一飞就飞。当它需要维护和修理时,它就停靠在空间站上。

记者董倩:这个母港就像现在的航母,到哪里都能补给。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司令王翔:是的,我们称之为航天母港。这种模式其实是可以推广的。更多类似的需要维修的飞机可以通过这种形式与空间站对接。充分发挥空间站在天上的作用和人在天上的作用。

为了充分发挥空间站的作用,研究人员也在寻找延长其使用寿命的方法。在王翔看来,我国空间站的实际使用寿命比其10年的设计寿命要长得多。

中国载人空间站系统总司令王翔:我们把它设计成可拆卸、可更换、可维护,可以通过更换的方式进行升级。 ,我们希望将其延长至 15 年或更长时间。

记者董倩:那如果它的寿命到了一天f18自由飞行是要干什么,它就不能回收了,只能通过重新进入大气层来销毁?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指挥员王翔:可以,但是可以更新。它是一个可扩展的开放系统。我们可以继续连接扩展舱。这个扩展舱可以带一个新的节点舱,我可以再扩展一次。可以不断更换旧船舱和新船舱。这种方法还可以延长我们在轨道上和飞行中的时间。

记者董倩:这是可持续的。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指挥员王翔:是的,我们现在正在实现我们最初的预期,那就是建设一个具有当代先进水平的中国空间站。我认为我们正在实现这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