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一起探访火箭兵特有的神秘:零点行动拉动即将开始

环球网讯:在人们眼里,中国的战略导弹力量总是那么神秘。他们穿梭在荒芜的丛林和森林中,无声无息的将惊天巨剑送上天空……

他们与其他部队有何不同?他们是如何组织培训的?请跟随我们的脚步,一起走近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探索火箭部队的独特奥秘——

·零动作

南国初夏之夜,某导弹旅营地内,一场不经预告的例行拉动即将开始。

在战斗值班室,旅长蓝继印给各部门分配任务:“A组负责行动指挥,B组负责形势设定,C组负责考核验收……”

“准时零点!” 指针指向零,参谋长何锋果断下达了命令。

两颗信号弹飞向空中。一切都井然有序,集结、订购、索取物资……偌大的营地中,除了官兵们急促的脚步声,再也听不到任何动静。十多分钟后,一条巨大的钢龙从营门中呼啸而出。

记者跟着蓝继寅上了一辆越野车。冉吉印告诉我们,像这样的常规拉动应该每月进行一次。由于导弹旅装备数量多,作战要素齐全,行动速度容易受到限制。此次全员、全装备、全要素应急拉动,目的是提高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

第一轮战术科目开始了。“前面的桥被敌人给毁了!” “前线东南2000米处发生核爆炸!” “空中出现了一个不明飞行器群!” …… 危险来得突然,刚刚离开营地的车队被迫陷入“绝境”。

四个领域是空的,没有掩体。车队时而迂回,时而蛰伏,时而在空中反击,以最快的速度经过核爆炸区和污染区,疾驰而去,向预定区域飞驰而去。

跟在尘土飞扬的车队后面,蓝极音向我们讲述了这样的经历。去年底,在部队紧急拉动考核中,考核组在空旷的公路上设立了“被敌空袭”的战术科目。习惯了在高山丛林中训练的官兵们一时不知所措,车队迟到了35分钟才到达指定区域……

旅党委克服阵痛,打破传统思维观念,推出了营区与综合训练场、熟悉环境、陌生区域相结合的战术训练方案。全旅一出营就被封锁,这是该旅紧急拉练的创新之举。这种训练的关键是“快”字。每次拉它,不管是大计划,还是小油料,各种特殊情况都是故意设置的。

战略导弹部队技术_东风导弹技术_导弹打卫星技术

凌晨2点,部队经过三轮考验,准时到达指定的“战区”。

在巡查记录单上,记者看到这样一条点评:物资要素齐全,人员设备完好,目标区域如期进行。

从目标区域归来,天色已经变白,没有清理干净的火箭兵们迎来了新的曙光。

· 跨区域推进

向南北移动,我们进入了另一个导弹强国。上百辆装备车,上千人的庞大队伍,上万种物质元素,一天之内就准备好了。

全旅整装待发,只等一声令下。

这将是一次特别的“旅行”。该旅需要全员、全员从广袤的北方森林迁移到荒凉的西南茂密森林。

“大家注意,按照一号计划行事。” 当晚20时,该旅参谋长王军发布了行动令。20时20分,一排铁甲龙扛着益天长剑,一条一条驶出营地。

远距离跨区机动是对部队机动性和作战能力的考验。对于拥有大型武器装备的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来说,跨区域、远距离机动并非易事。随着战争格局的转变,二炮强烈意识到,不动声色的“阵地战”已不能适应现代战争,部队必须提高远程、跨区域机动作战能力. 为此,自上世纪末以来,我国战略导弹部队开展跨区域机动训练,各导弹部队开始向千里领土发起进攻。

我们参观的该旅是“导弹部队跨区机动训练”的先行者。他们做到了三者之最——跨区机动最早、里程最长、要素最全。这“三佳”不仅使该旅探索了10余种新的训练方式,收获了近千组机动数据,也为导弹部队后续的远程机动提供了“参考框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明月如钩,山影迅速向后一闪。突然,一个声音从车内的电台传来:“1号,200号报告,第一梯队的一名运输车爆胎了!” 坐在前排的大队参谋长抓起话筒,果断下令:“故障车靠边停车,随同安保车救援,继续前行!”

大队政委庞政委告诉记者:“这样的突发事件在跨区域拉动中经常遇到,我们已经制定了完善的应急处置措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

21时30分,车队抵达中转站,直接驶向一排排等候的平板列车。经过最后一次人员和物资检查后,长长的列车缓缓驶出站台。

第二天醒来时,火车已经在一片辽阔的草甸中疾驰而过,一路咆哮着驶向千里之外的茂密森林……

·雨夜发射

离开南国茂密的森林,我们匆匆赶往驻扎在高原的导弹旅。

高原上的天气变幻莫测。方才万里无云,忽然乌云密布,暴雨带着雷声向峡谷滚滚而来。

已经是19:00了,暴雨丝毫没有停止的迹象。“雨或雨!除非上级不撤销命令。” 旅长张广忠说。

导弹能否在雨夜成功发射,将直接考验部队的作战能力。上级的“硬指标”是:将导弹发射到天空正好一秒。

一切准备就绪。长长的车队雕塑一般站在雨中。

导弹打卫星技术_战略导弹部队技术_东风导弹技术

暴雨肆虐。晚上20时10分,两颗绿色信号弹冲天而起,上级下达命令,向某个阵地推进。长长的车队如同雨中的巨龙一样向着位置冲去。

对于导弹部队来说,夜间很难进行大量精准瞄准工作,恶劣的天气条件直接影响发射成败。但是,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官兵明白,未来的战争不能容忍“靠天吃饭”,战争随时可能来临。1990年代开始,一批新型导弹部队开始尝试夜间发射。此后,各种实弹发射训练不分地域、不分时间、不分条件,在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全面展开。

出了长长的峡谷,车队停了下来。“占领阵地!” “部署装备!” “举起导弹!”……每个发射阵地都下达了命令,官兵们冒雨作战。

一大早,黄豆大小的冰雹砸在官兵及其装备上,官兵们继续在岗位上像钉子一样作业。

0时25分,发射进入倒计时。突然,中央屏幕显示某发射车的信号异常,信号显示屏上的脉冲信号弹起,消失不见。

张准将抓起话筒,命令道:“快排除故障!”

此时,距离发射时间还有不到1分钟,所有人的心都揪在了嗓子眼里。

军队技术小组立即进入紧急抢修。15秒后,指挥车里的对讲机里传来总工程师裴志涛的声音:“故障排除,大雨导致电线接头短路。”

“10、9、8、7……” 计时员清晰的倒计时密码在高原的夜空中回荡。“点火!” 张准将一声令下,巨龙腾空而起,撕裂夜空,咆哮而去……

几分钟后,目标区域报告:导弹击中目标!

东风导弹技术_导弹打卫星技术_战略导弹部队技术

·在线淬火

告别高原戈壁,初夏的南方城市以暖风迎接我们。

这一站,我们来到了“战略导弹部队的摇篮”——二炮指挥学院。进入医院战斗实验室的模拟大厅,一场盛大的导弹战争场景呈现在眼前。数百名研究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战略导弹部队技术,在方寸屏幕上制定作战计划,发布作战指令,动员部署部队,与充当“蓝军”的教授进行攻防对抗。

这是一场没有计划的“导弹战争”。除了没有使用真装备、没有真枪实弹外,其余的实战程序都和实战完全一样。

该所负责人表示,战略导弹部队装备种类多、技术复杂、指挥难度较大。近年来,学院走出了在线军事训练,建设了集“指挥指挥、战场模拟、监测评估、训练管理、综合保障”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作战实验室。依托该平台,学员可以在方寸屏幕上完成各种战斗战术操作,在各种复杂情况下展开导弹攻防战,还可以验证评估导弹基地和导弹旅的作战计划,比较战术和培训。法律等研究成果的定量评价。

站在指挥中心大屏幕前,“战”情一览无余:“红军”全线向战区推进,“蓝军”集中优势火力猛烈进攻. 被突袭的“红军”迅速采取了“打成碎片,后撤进”的战术,通过迂回、佯攻、长跑等手段,将“蓝军”引向了精心设置的“陷阱”。 - 长途旅行。...

然而,情况再次发生变化:“红军”阵地被“蓝军”侦察发现,“红军”立即启动高科技装备,充分利用地形巧妙应对“蓝军” ”,而战斗分队则迅速向发射区挺进……

专家教授扮演的“蓝军”绝不会轻声细语,学生组成的“红军”将硬拼而不示弱。

“学生能做到吗?” 我们为他们流汗。

事实拉直了我们心中的问号。在抵抗了“蓝军”的疯狂进攻后,“红军”占领阵地,架起导弹,输入瞄准数据,检查各项参数。“点燃火焰!” “红军”司令官下达了命令。大屏幕上,几枚导弹同时跃起,朝着目标区域飞去……

战略导弹部队技术_导弹打卫星技术_东风导弹技术

片刻后,大屏幕上显示了战斗的结果:“蓝军”损失惨重,“红军”获胜。

·战场上的军队

漫山遍野中,一条长长的绿龙悄然逼近——一场基地机构信息化条件下的“导弹战”综合演练随即展开。

巨大的迷彩帐篷内,画面闪烁。每个学员的桌面上,都有“作战资料”,从战役背景到当地情况,从“红”“蓝”两军的战斗尝试到战役的编纂。伴随着急促的键盘声,图文并茂的作战决心和建议陆续传到了评估组的电脑上。由基地负责人和导弹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按照“工作陈述、答疑解惑、答疑解惑、评审结果”的防御式评审方式,随机提问并现场点评。

一名参谋的战斗决心被唤出并投射在屏幕上。个人陈述一结束,评审组立马问道:“时间是怎么计算的?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装备?为什么要这样部署军队?”……大到设定一个发射台,小到使用无线电车,专家一步步问,参谋满头大汗。

“我换了五次手术,还是过不了!” 基地指挥员淡定:这种“集体作战、自主谋划”的新训练方式,不公开案情,不搞训练,一改所有作战条件。发送。从基地司令员政委到导弹旅长政委战略导弹部队技术,从副局长到部门领导,每个人都要拿出策略战胜敌人,都要经过审查组的考核。

这种训练方式的目的是打破以往程式化的演练模式,避免出现“参谋部起草文件、指挥员签署文件”的现象,从根本上锻炼总公司对敌情的判断能力、自主规划能力和应变能力。

一场持续数日的“口舌之战”刚刚结束,综合演练的“重头戏”——导弹旅长机关和支队的野外作业正式拉开帷幕。

A导弹旅在撤出营地后不久,就接到了“卫星上空”的警报。B导弹旅奉命进行跨地区铁路机动。刚到指定区域,官兵们正忙着卸装备,突然出现了一个“敌特”……

高速公路上,“空中局势”一路追击,“蓝军”不断骚扰。防御性战斗、伪装防护、工程支援、电子防御、心理干预……新科目一一出现。

记者欣喜地发现,官兵们越来越聪明——部队在移动,防御和伪装完美无瑕;当他们到达集结区时,侦察分队就位;发射台被占领,电子防御全面细致,没有“敌人”可以利用。机会...

“这就是我们想要的!” 面对“蓝军”小队屡次失败的报道,基地指挥所传来爽朗的笑声……(来源:解放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