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1866年的普鲁士以快而惊人的胜利搅乱欧洲的均势

在 1866 年的七周战争中,普鲁士以迅速而惊人的胜利打破了欧洲的力量平衡。早些时候,法国三世有主宰欧洲大陆的趋势。虽然法兰西第二帝国并不稳固,但法军在奥意法战争中的连续军事胜利平息了许多内部冲突。然而,此时的普鲁士在首相的策划下,正在积极地让自己在德意志邦联中发挥重要作用。 1866 年的胜利确立了其在德意志联邦的领导地位,并严重威胁了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

法国当局意识到普鲁士的崛起威胁到了他们的地位,因此国会中的帝国主义者提出了积极的外交政策,他们甚至将其视为对国内慷慨让步政策的补偿。要求俾斯麦同意将莱茵河西岸的巴伐利亚和黑森-达姆施塔特的部分地区并入法国,以换取法国在普奥战争中的保守中立。俾斯麦断然拒绝,并立即将拿破仑三世的意图通知巴伐利亚国王和德意志南部各州政府,从而在德意志南部各州引起法国的恐慌。俾斯麦利用南德人的心态,与他们缔结了秘密条约。在这种情况下,一场战斗就能激起南德各州的民族感情,促使它们与北德联邦合并。

1870 年战争的起因是西班牙王位的继承。 1868年,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二世因私生活放荡和政局混乱而被流放,王位徒劳无功。西班牙内阁会议决定寻找合适的继任者。其中,与普鲁士国王关系较远的霍亨索伦家族的利奥波德亲王,似乎就是一个人选。该消息不幸在6月底泄露,极大激怒了法国外长。格拉蒙公爵,在客户本人拒绝后,还威胁威廉一世,要求保证他永远不会得到西班牙王位。威廉委婉地拒绝了对方的请求。但俾斯麦在电报上做文章,激怒了法国舆论圈。他担心找不到借口出兵的法国,被称为杜乐丽宫的狐狸,还有神秘的斯芬克斯拿破仑三世立即宣战。

第一阶段

1870 年 7 月 19 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但在这之前的日子里,法国已经开始动员起来,许多热心的法国民众支持战争,而包括相当高比例的职业军人和经验丰富的退伍军人的法国军队被一致认为是无敌的。但是,由于法军卷入了太多的殖民战争,他忽略了对付这个欧洲敌人。他应该在动员之前提前计划。到7月底,8个边防部队集结了约22万人,拿破仑三世任总司令。丈夫是总参谋长。拿破仑三世将他的军队部署为三线:第一线是莱茵主力军,下辖3个集团军。它部署在法德边境的蒂翁维尔和山毛榉之间。它首先由皇帝亲自指挥,然后由巴赞指挥。元帅下令;第 2 线由 2 个军组成,部署在斯特拉斯堡和梅斯,由麦克马洪元帅指挥;第 3 线由 2 个预备队组成,部署在南锡和沙隆。这原本是先发制人的进攻部署,打算迅速集结兵力越过边境,冲向法兰克福,切断南北德的联系,迫使南德各州保持中立,全力击败普鲁士。

但与此同时,普鲁士军队让威廉一世担任总司令兼参谋长。计划是集中优势兵力进攻阿尔萨斯和洛林,试图歼灭普法边境的法军主力或将其驱赶到法国北部,然后进攻巴黎。普军的动员计划是精心策划的。截至7月底,已在边境集结三个军团约47万人、1584门火炮。 1870年8月2日,法军在萨尔布吕肯地区首先以三个师向普鲁士军队发起进攻,但没有强有力的作战行动,只是与敌军前卫部队进行了一些小范围的接触。普鲁士军队于 1870 年 8 月 4 日转入攻势,越过边界。法国人在边境的不利位置面对普鲁士的进攻,普鲁士王储弗里德里希·威廉的第 3 军在维桑堡战役中以十倍的优势击败了法国将军杜埃的师(1870 年 8 月)。 4日),23%的法军阵亡和受伤。 1870年8月6日,两军在瓦尔特再次交战。法国重骑兵发起了英勇的冲锋,但普鲁士军队卡尔·弗雷德里克王子的第二军却有13万人,损失惨重。麦克马洪元帅的第一军有 40,000 人。同日,隶属于巴赞军的法国将军弗罗萨尔第2军也在福尔巴赫以压倒性的人数优势击败了普鲁士第1军,为洛林打开了大门。

战后有一段间歇期。由于普军主力没有充分部署,无法继续进攻,追求胜利。法军虽然因战前准备不足在边境战中惨败,但主力并未受到普军的重创,损失有限;同时,前沿阵地是为进攻而设的,根本不适合防守。在这种情况下,法军主力应有计划地退到战区深处,补充兵力,调整部署,待命与普军决战。然而,第一场战役的失败立即产生了政治影响,埃米尔·奥利维尔垮台,8月10日查尔斯·库赞·蒙托邦组建内阁,现年74岁,属于以女王为首的主战派。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政治需要,由女王摄政的巴黎政府多次干预前线指挥官的部署普法战争中德国火炮,阻止前线部队向战区深处撤退;而统领前线的法国皇帝,甚至对巴黎下达命令,从而造成吃苦果的大错。原本由皇帝统率的莱茵主力军,最初下令撤退到战略腹地的查隆军营,但巴黎政府认为,如果军队撤退,首都会造反,坚持不撤退。于是,1870 年 8 月 9 日,皇帝改变了原定计划,停止了部队的撤退,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梅斯。 1870年8月12日,生病的拿破仑三世将莱茵军的指挥权交给了巴赞元帅。然而,巴赞只有男人的勇气,并没有很好的指挥和战略能力。他犹豫不决,有时决定撤退到夏龙加入麦克马洪,有时决定在梅斯防守。当最终决定撤退到下龙时,机会已经丧失,普军逼近。在8月14日的马斯拉图尔战役和8月18日的格雷夫洛-圣普里瓦战役之后,两军都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英勇,法军炮火十分凶猛,坎罗贝尔和格本互相抓住并交战。法军虽然成功击退了普军的进攻,给普军第一军和皇家陆军近卫军造成了重创,但未能打通凡尔登之路,巴赞军再次回归梅斯要塞,他被普鲁士陆军第二军7军3骑兵师(16万人)包围。

麦克马洪率领他的军队(超过 120,000 人,393 门火炮,76 挺“Mitrailleuse”机枪)返回沙隆。他打算将敌人引诱到城市深处,并在巴黎城下与普鲁士军队作战。摄政王欧仁妮皇后和八哩桥帝国首相伯爵查尔斯堂兄蒙托邦担心继续撤退会引起国家动荡或革命,皇后认为“只有皇帝的敌人才会同意他返回巴黎”。 1870年8月22日,由议长劳尔率领的代表团来到法国皇帝的根据地,劝说皇帝不要返回巴黎,并命令麦克马洪向梅斯进军。随后,巴黎摄政会议向皇帝发来电报:“如果巴赞不支持巴赞,将对巴黎造成极其恶劣的后果。面对这种情况,首都能否守住存疑。”在巴黎。就这样,夏龙军团在色当走上了全军覆没的死胡同。麦克马洪于 1870 年 8 月 22 日从兰斯出发前往梅斯。此时,柏林传来一条假消息,称普鲁士军队除了围攻梅斯的部队外,还决心向巴黎挺进。事实上,普军第3军继续追击麦克马洪军,并大胆右转。麦克马洪、拿破仑三世率领的法军与新组建的第4集团军一起围攻色当。

1870 年 9 月 1 日至 2 日普法战争中德国火炮,巴赞率领法军围攻梅斯,但未能突破围困。当决战进行时,色当之战。 9月1日上午,普军攻占富力集、东舍里等地,成功切断法军西撤之路,从后方封锁法军。当天中午,普鲁士军队也完成了对法军的包围,并用强大的火炮发动了进攻。当天下午,在法军多次突围失败后,拿破仑三世被迫在下午4时30分致信威廉一世,表示愿意“把剑交到陛下手中”。 1870年9月2日,拿破仑三世正式率领8.3万官兵向普鲁士军队投降。这场战斗,法军损失了10.40000人,而普鲁士军队只损失了9000多人。法国一片哗然。

在普法战争期间,他在一系列战争简报中指出,导致色当惨败的三个基本错误:胜利的德军夹在分散的法军之间,结果是法军被分成两个独立的单位,无法相互交锋,甚至无法合作;第三,用于营救巴赞的部队的实力而他们所走的路线,简直就是在唆使敌人俘虏所有的援军。”恩格斯在这里说,法国军队犯的三个基本错误,以及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除了巴黎政府的战略指导错误外,还与前线最高统帅的错误有关。

首先,当法军在边境初期的战斗中失败并决定撤退,而巴黎政府又不允许莱茵主力军撤退时,法军右翼部队的指挥官麦克马洪,应审时度势,从战局大局出发,带领自己的部队向莱茵军团靠拢,以便共同作战。这样,莱茵军就有可能避免被普鲁士人包围。然而,他却机械地独自撤退到了夏龙,从而为普军提供了一个条件,将整个法军一分为二,然后各自消灭。

其次,如果不是因为巴赞和拿破仑三世的失误,撤退到梅斯的数十万法军完全有可能克服巴黎政府的阻挠,安全撤退到沙隆地区,然后再陷入困境。围攻。 但他们犹豫不决,仍想无望地守住梅斯要塞,却被普鲁士军队挡住了。被包围后,巴赞被动等待援军,没有主动组织突破。对此,恩格斯在他对《战争危机》的简短评论中敏锐地指出:如果巴赞不想将整个法国献给侵略者,也不想让自己被困在一个很快就会被饥饿逼迫的地方要投降,他会立即从梅斯撤退。但他仍然在原地。

再次,更直接的是,麦克马洪违反了战斗的基本原则,选择了错误的行动方针,绕道边境城市色当营救梅斯。从当时战场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麦克马洪来说,通往梅斯的最短、最快、最可靠的路线就是直接穿过普鲁士军第3军。当然,这样做不仅需要敏锐的战略眼光,还需要战胜强敌的勇气和勇气,但他在这两方面都缺乏应有的素质,所以不得不走被歼灭的道路。 色当的小土地,北部距比利时边境仅8公里,西部和西南部还有另一条大河——马克斯河。战斗中,10万多法军被普军四面碾压,最后挤进了纵深和战线只有三四公里的弧形区域。这样一来,仅普鲁士军队集中数百发炮弹所造成的损失就足以让法军无法支撑。

第二阶段

轿车的惨败立即引发了连锁反应。 1870年9月4日,资产阶级趁机在法国发动政变,推翻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了由路易·儒勒·特罗施将军为首的“国防政府”。至此,德国民族团结的障碍已经消除,但普鲁士当局决心继续战争,出兵巴黎。从此,普鲁士发动的战争变成了侵略战争。对法国来说,普法战争已经转变为第二阶段的民族解放进步战争。人民要求普遍的军备。为了勾结敌人阻止革命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国防政府”已经开始与俾斯麦进行秘密谈判,此时,迫于民众的压力,被迫采取措施加强巴黎的防御,尽管拖延了很长时间。当德军向法国首都进发时,就好像没有人在那里一样,1870年9月19日,他们即将围攻巴黎。 1870 年 9 月 23 日,德军占领图勒,1870 年 9 月 27 日,斯特拉斯堡的守军投降。得益于人民的爱国热情,法国得以组建一支庞大的军队(包括国民自卫队、自由职业者和巴黎等要塞的守军约一百万人,其中巴黎有四十万大军),这给法国带来了巨大的普鲁士指挥部的困难。所有德军都被压制在要塞中,梅斯和巴黎的围攻仍在继续。在图勒和布尔热集结的法卢瓦军队正准备前往巴黎解围。这时,法军莱茵军司令巴赞元帅正与敌人进行秘密谈判。这次叛乱对共和制的法国是一个打击。结果,最精锐的法国军队之一(170,000 人)在围攻梅斯 72 天后于 1870 年 10 月 27 日不战而降。恩格斯指出:“……这是战争史上闻所未闻的事件”(《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66页)。德军将两支军队压向卢瓦尔河的法国军队和北方军队,这两支军队都被德军主力击败。由于巴赞投降,法国政府无意组织防御和与敌人进行秘密停战谈判。人民挨饿,10月31日巴黎劳动人民发动起义,但被镇压。 1870年11月7日,卢瓦尔河军队发动了进攻。 1870年11月9日,在库尔姆附近击败敌军巴伐利亚第2军,占领奥尔良,但12月4日,德军反击,被迫从奥尔良撤退。

1871 年 1 月,法军北方军在圣昆廷附近被击败,东方军在贝尔福附近再次被击败。法国的战争每况愈下,形势严峻。从 1870 年 12 月 27 日起,德军用 502 门重炮轰炸了巴黎。巴黎的守军被困了四个月。在此期间,他们利用气球(65个气球先后将164人送出巴黎,其中包括决心抗日的甘贝塔)和信鸽与野战部队保持联系。 1871年1月22日,巴黎居民再次起义。法国政府镇压起义后,与德军司令部进行最后谈判,1月26日签订巴黎投降条约,1月28日签订停战协定。巴黎要塞的大部分要塞,连同大炮和弹药,被移交给德国军队,赔偿2亿法郎。 2月26日,凡尔赛条约草签。在国民议会批准和约草案之前,德国人被赋予了将军队调入巴黎的权利,直到 3 月 3 日和约批准后才离开巴黎。3 月 18 日,巴黎人民起义成功,和巴黎公社(1871)宣布成立,一直存在到5月28日。5月10日,德国和法国签署了法兰克福和约(1871)@)>,确认了条约草案的基本条款凡尔赛,但条件更严格,将赔款从 2 亿法郎提高到 50 亿法郎,并割让阿尔萨斯-洛林的大部分地区。

凡尔赛的第一个和平条约就像一个咒语。几年后,同样的命运降临在德国人身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屠杀德国的条约也在凡尔赛宫签署。一种同态的复仇笼罩了德国。法国直到二战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