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航空工业郑飞外场服务攻坚突击团队:保障线上的“尖刀连”

在航空工业郑飞,有这样一支年轻的队伍,他们个个生龙活虎、激情四射。走进他们的办公室,墙壁上挂满了各式锦旗,每面锦旗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提起这些,公司客服中心主任李宽的脸上洋溢着由衷的自豪感——“我们是一支敢打硬仗的‘尖刀连’!”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郑飞精心筹划,迎难而上,以“关注用户需求,提高外场应急保障能力”为导向,灵活机动适应战备需要,组建外场服务攻坚突击团队,开展跨区域全方位巡检巡修保障,提升新型作战战备安全性,100%完成了战备飞机实弹演训保障任务。

作为外场保障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李宽结合多年外场服务实践,不断改进保障能力体系建设,总结完善了“3+1”保障模式。“3”代表定点服务、伴随服务和远程专家支持服务三种服务模式;“1”代表外场产品重大紧急故障应急处置程序。该模式把片区负责、专人定点、现场常驻、远程指导、全员行动的服务理念贯穿于日常服务保障中,急用户之所急,想用户之所想。他出差频繁,去年在第四季度冒着严寒两次带队上高原边境,高反严重到眼肿脸肿呼吸窘迫,但也没有影响任务的按时完成。他以身作则,一心扑在工作上,尽管很年轻,但把客服队伍带得好,大家都心服口服。

“我们每个人都是郑飞的一面旗帜,要确保党的力量始终战斗在外场保障的最前沿!”这是支部书记周翔做工作动员时常说的话。

某天中午接到紧急来电,有产品在空中出现突发故障。经过紧急准备,当晚6时周翔便带领由设计专家、产品装配骨干等组成的问题处理团队出发,经过辗转乘坐飞机、汽车,于次日凌晨5时到达目的地。大家来不及休整,立即赶赴现场开展问题排查。夏季的南方潮湿闷热,大家在接近40摄氏度的机舱里拖着疲惫的身躯一直忙到深夜。凌晨时分产品最终通电检查正常,保障了当天重大演训任务顺利进行,部队对郑飞的快速反应速度和问题处理能力给予高度赞赏。

多年来,没有人统计他们总共紧急出动了多少次,每个外场的紧急任务,就是他们不折不扣的最高指示,更是他们披荆斩棘的动力引擎。

面对分布在大江南北的陆海空军和主机厂所,随时可能发生因产品使用而出现的各种问题,客服团队要在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及时排故。发动机轰鸣的外场,蚊虫叮咬的偏僻海岛,寒风肆虐的大漠边关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这支团队平均年龄38岁,一手背负着赡养的义务,一手承担着抚养的责任,奔波之苦可以克服,但不能在父母身旁尽孝、不能照顾孩子、不能陪伴爱人的内疚却成了挥之不去的痛。

唐跃武,一名34年党龄的老党员,辗转奔波了一个多月,在刚完成多地巡检巡修任务准备返回时,突然接到紧急任务。为确保部队正常飞行训练,他二话没说就退掉了回家的车票,从7月底至8月初的10天时间内,连续辗转了11个地区,顶着酷暑,深入一线,排除隐患。

郑强在客服工作已经5年了,他的一句“把活干好才是真的好”道出了航空人的本色。从2016年开始,他每年驻外场保障300多天,白净的小伙变成黑里透红的汉子。外场最大的困难是交通,如果纯粹靠步行,会因效率低而误事。为此他自己买了辆电动车,以30年的丰富技术经验,及时为用户排忧解难,年均完成保障任务20多项,执行技术贯改产品近百套,给多个部队开展培训近百次。

王明华拿着4页的行程报销单去财务报销,财务人员惊讶了,每页8个地方,看着都眼花缭乱,怎么出差一次去这么多地方啊?这个老党员只是淡淡一笑:“跨区作战对我们来说太平常了,全国各地马不停蹄地跑,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我们。”从夏季离开,也许到冬天才能回来,他们的办公室里常备着洗漱用品,急事随时会来,随时就得听从安排出发。

外场千条线,内勤一根针。千头万绪的外场信息随时反馈到郑飞客服信息处理室,杨超和蔡军涛两人承担着外场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递、反馈,以及外场备件的计划调度等工作,每天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并督促问题归零。

就是这样一支尽忠职守的“尖刀”团队,始终牢记“讲技术,不讲困难,讲奉献,不讲条件”的使命责任,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忠诚奉献、逐梦蓝天”的铮铮誓言,顽强拼搏、砥砺奋进,为航空武器装备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提供坚强的技术保障,用智慧、汗水和担当助力国防建设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