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98k的有效射程与日本步枪手的两倍之多的差距

众所周知,日本是同期最弱的工业强国,德国是与苏联、美国并列的一线工业强国。奇怪的是,日本步枪手携带的弹药是德国步枪手的两倍。那么,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什么? 一、弹药带重德军摩托化步兵师数量,后勤不足 事实上,士兵身上的武器类型直接关系到单兵携带的弹药量。由于自动武器的子弹消耗快,单兵的弹药也应该更多。然而,二战期间最流行的单兵武器是栓动步枪。冲锋枪和具有连射功能的机枪相对较少,显然不符合这个规律。日本陆军的制式步枪是38式大甲,它是由30式步枪和35式海军步枪改造而来。它的重量为4公斤,与德国的98k相近,但其460米的有效射程不如98k。 《三八大改》中的“38”是指明治三十八年,即日俄战争以来一直装备日军。这是一把旧枪。但尽管德军拥有各种先进的重型武器,但他们的步枪和日本一样,仍处于19世纪末的水平。 98K是Gew 1898式步枪的缩短版,与38式大甲枪在参数上没有太大区别。 98k的有效射程虽然近800米,但明显已经超过了肉眼的可视距离,属于功率过剩。实战中,他们400米都看不到对方。

在两枪射速与TTK几乎相同的前提下,后勤条件成为决定一名士兵能携带多少弹药的关键因素。一个士兵携带的大量弹药并不意味着材料丰富,因为身体的承重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军队将尽可能将运输、储存弹药的重任交给骡或机械化辎重部队,减轻士兵负担。但是,日军的机械化程度太低了。对他们来说,中国多山丘陵的战场是后勤地狱。一旦离开交通发达的平原,日军火炮的优势就无法发挥,中国军队可以抵御日军的进攻。造成这种劣势的根本原因是物流跟不上。

同一时期,德军通过机械化运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动性和打击力。日本不仅机械化程度不及德国,而且骡马运输的最低需求也难以保证。战前,日本军马品种足以与欧洲马匹抗衡,广泛用于轻骑兵,但用于行李运输的马匹尚未形成。因此,日军在中国战场上主要依靠两轮马车,提供畜力的牲畜是从农村掠夺来的牛。在平原上,日军的后勤保障勉强过得去。一旦进入山区,日军的后勤保障水平将与中国军队相当。对于这样的单位来说,为了保证作战能力,士兵携带尽可能多的子弹是唯一的选择。因此,日军宣扬武士道精神,夸大精神胜利,用这种方法来弥补自己的物质短板。 二、日军弹药箱 日军携带的120发弹药分别装在三个弹药箱中。每次战斗前,日本人都会在三八的封面上放上五发弹匣,并在前腰带的左右两侧挂上两个小弹药箱。其中,每个小弹药箱可容纳30发六排弹匣,后腰部还有一个容量为60发的大弹药箱。那么,这三个盒子有什么意义呢?

事实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步兵部队是围绕机枪作战的,所以必须优先保证机枪弹药供应的安全。根据日本陆军战术手册德军摩托化步兵师数量,士兵身上的子弹并非都是自用的。这与英国军队非常相似。英国步枪兵还将把两个布伦机枪弹匣带到战场上。日军腰上的60发子弹是供机枪补给的,军官可以让士兵在特殊情况下使用。但未经允许,士兵不得打开下腰部的弹匣。当时臭名昭著的大正11式轻机枪是日军的制式机枪。日本的曲柄机枪和38盖步枪一样,使用6.5×50mm口径子弹,曲柄子弹可以兼容38盖弹匣。既然弹匣是一样的,那三个弹药箱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一定要用后弹药箱里的子弹?

其实,38式步枪虽然可以使用曲柄的子弹,但曲柄机枪与38式步枪的子弹并不完全通用。这是因为,以当时日本的工业材料和技术,无法解决机枪快速射击造成的高温问题。使用歪柄的普通步枪子弹后,高温会导致枪管在短时间内烧红并弯曲,使机枪失效,甚至导致死亡。唯一的解决方案是使用另一颗减少电荷的子弹。通过减少单发子弹产生的热量来延长机枪的寿命。所以,日军腰上的大弹药箱其实是另一种特殊子弹,专门用来装机枪的。

二战时,日军的子弹种类繁多,连步枪子弹都细分了。例如,日本兵左侧弹药箱中的30发圆头子弹用于近程射击,右侧的30发圆头子弹用于远距离射击。此外,在机枪队中,也会有不同的分工。其中机枪手为主力,弹药需备足,身上携带的子弹数量不少于150发。旁边的冲锋枪手必须携带300发弹药。因此,一副机枪一副和二副在一场战斗中需要携带480发子弹,这还不包括其他士兵携带的子弹。可见,工业基础薄弱的日本以牺牲体力弥补后勤不足,保障了弹药供应。 三、强大的后勤能力和极轻的单兵负荷。与日军相比,同期的德军实现了机械化、机动化的后勤保障。军官在战场上可以多注意士兵的身体保养。

一个德国装甲师有 2000 辆卡车,一个步兵师有 500 辆。这意味着几乎可以随时随地在后勤车辆上补充弹药。一般情况下,士兵只需要携带常规战斗所需的基本弹药即可。另一方面,由于欧洲工业化程度高,许多国家拥有相当数量的铁路、公路、桥梁,地势平坦。德车可以直接上路,后勤保障部门也能第一时间送子弹,不用担心战场上子弹没有补给的情况。

在和平时期,德国步兵携带两个弹药包,每个弹药包三十发,一共六十发。在欧洲战场上,这60发全功率子弹足以应付突如其来的战斗。作为小队机枪群的核心火力,其弹药只需要副射手和弹药手携带即可。射速快、弹药消耗量大的MG42机枪可以推广到德军步兵班单位,这也显示了德军后勤水平的优势。因此,日本步兵和德国步兵战斗使用的子弹数量相同,60发,但日本士兵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机枪子弹,机枪弹药供应的压力平均分配给了每个士兵。身体。

二战初期,德军装甲部队横扫西欧,所到之处将敌人碾压千里。利用飞机、坦克、摩托车、装甲车和其他车辆的快速移动,在敌人做出反应之前破坏他们的防御。士兵是昂贵的,而闪电战之所以能取胜,就是机动性。当闪电战袭击波兰时,德国人将这种战术运用到每一个战斗单位,包括单个士兵。在同等体力的前提下,士兵的体重越轻,速度越快。士兵携带的各种物品也尽量简化,以顺应轻量化的大趋势。因此,在德军中,小队中每个步兵携带数十发机关枪子弹的情况很少见。

然而,德军的这种后勤优势并没有持续多久。苏德战争结束后,一切开始逆转。欧洲的地形是一个从西向东的喇叭口。越往东,前线越长,部队越分散。再加上德国对苏联没有制海权,东线后勤一团糟,成了名副其实的“骡马帝国”。可见,二战期间,只有欧洲战场才是真正的枪林弹雨。二战期间,日本士兵携带的子弹数量是德国人的两倍,仅仅是因为后勤保障水平没有达到现代军队的门槛。士兵多带东西不是好事,也不代表日军作战补给比德军多。

中日战争是落后的农业国与初级工业国的较量。虽然日本的后勤保障水平还没有达到现代军队的门槛,但他们一个士兵身上的子弹足以装备中国军队的一个排。幸运的是,当时的中国虽然是一个弱国,但军民有决不放弃持久战的决心。日本毕竟是个小国,他们的前线还能撑多久?战车能走多远?比德国重一倍的子弹能打得过中国人吗?国力弱小,终有一天会被拖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