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1962年我国实行“对印自卫反击战”以后印度人老实了一阵子

1962年,我国实施“自卫反击印度”后,印度人老实了一段时间,但由于中印边界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边境紧张局势并未缓和。

当时,由于国内问题多多,我国对中印边境不太重视。抱着“我的就是我的,反正你也拿不走”的心态,我国只增兵边疆。除其他外,巡逻队没有采取其他有效措施来杜绝印度的小动作。

1967年,不情愿的印度再次开始扩军。在此期间,他们再次闯入我国边境线,爆发了第二次中印冲突。

好在这场冲突双方都没有投入太多,也没有持续多久。炮击战后,印度士兵“举起白旗向中国投降”。当时,我军伤亡123人。击杀印军607人(根据我们的资料记录),又取得了大胜。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不得不佩服印度“小强”的精神,因为被打后,虽然会害怕一阵子,但只要伤疤愈合了,就会立刻忘记痛苦。于是,1987年,印度第三次带着枪炮来了,而这一次,两国边境的紧张局势达到了顶峰。

第三次中印冲突的直接导火索是来自印度的一次军事演习,其内容是“如何将位于阿萨姆平原的印军快速部署到与中国接壤的实际控制线附近” 显然,这次印度军演充满了火药味,而且真的是针对中国的。因此,中国立即采取了相应的行动,调集了大量军队驻扎在中印边境。

当时,双方的气氛十分紧张印度反击战是谁指挥的,可以说只有“火花”才能引发战争。对此,西方媒体也直接预测“第二次中印边境战争”将爆发。

不过,有趣的是,就在双方即将下达作战命令的最后一刻,印方突然取消了行动,这也让这场冲突没有真正的后果。

那么印度为什么要在最后一刻取消作战令呢?之后中印是如何结束冲突的?在本文中,笔者将带你了解第三次中印边界冲突,探寻这场鲜为人知的“龙象之争”。

其实从第一次中印边境战争的爆发就可以看出,印度之所以要与中国争夺领土,就是因为所谓的“麦克马洪线”。

关于“麦克马洪线”的起源有两种说法。第一个是由英国外交大臣威廉·麦克马洪率领的英国探险家在中印之间测量的“新边界”。 1914年西姆拉会议(英、中、藏三方)正式命名这条线,但当时中国代表没有签署协议,因此这条线实际上并未得到中国政府的承认。

第二个说法更简单直接,“麦克马洪线”是1935年锻造的:在西姆拉会议上,根本没有提出“新前沿”,这个概念是由一个人创造的,不难推测说英国官员使用了编造历史、销毁证据等一系列不光彩的手段。

由此可见,无论发表何种说法,“麦克马洪线”都没有法律效力,根本起不到改变传统中印边界线的作用。

但印度独立后,印度人继承了大英帝国留下的所有“遗产”,无论是殖民制度还是殖民思想,都将其视为宝藏,包括“麦克马洪线”。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在印度也出现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尼赫鲁总统。

尼赫鲁可以说是印度最有影响力的领导人,如果没有甘地,他将被称为“印度之父”。

在尼赫鲁的领导下,印度不仅“乞求”脱离英国独立,还进行自我改造,自称是“第三世界的领袖”,其原因是他们的独立建立时间比我们的要长。国家。提前整整两年。

实际上,尼赫鲁在平时是一位开明的领袖,因为他不仅解决了印度的许多大麻烦,而且在国际上积极倡导“不结盟运动”和“万隆会议精神”。毛主席不得不佩服他,认为他是“难得懂的人”。

然而,随着印度在南亚的繁荣,印度人民越来越自信,尼赫鲁也越来越膨胀,开始实施“大印度联邦”的梦想。因此,此时他想到了英国留给印度的遗产——“麦克马洪线”,并下定决心要实现这个“遗产”。

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突然升级,甚至达到白热化阶段。面对印度在边境的小动作,我国本着“和平谈判”的原则,保持了最大的克制和容忍;一次又一次地面对印度。为了考验我们国家的底线,当中国政府对印度发出最严重的警告,“可以容忍,有什么不能忍受”,“不要说不是一个字!”,中国终于忍无可忍它了,决定保卫印度反击。

因此,对印度的第一次自卫反击爆发。由于是我军第一次与印度作战,我军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决心要给印度好好尝尝。

然而,最终的结果却出乎我军的意料,因为印军莫名其妙的行动,彻底“打败”了我军。在当时的中印对抗中,基本上我军还没来得及发力,势不可挡的南亚“战象”就已经倒地。我军指挥员甚至一度怀疑印军是否作弊。但事实是,印军实在是忍不住打了起来。

于是,经过为期一个月的“激战”第一阶段,我军将印军赶出我国边境,以极小的代价歼灭了印军1900余人。然而失败的印军无法容忍这样的可耻结果,立即对我军发起了第二轮进攻,但结果依然不足为奇。

最后,在整个对印自卫反击战中,我军所到之处,印军四处逃窜,甚至印度首都新德里也陷入了恐慌,不少官兵视解放军为“上帝”。然而,在取得胜利后,我军再次发扬了“不欺负弱小”的崇高精神。它不仅主动撤军,还把缴获的物资全部归还,释放了俘虏。

但是,印度人并不认为这是一种恩惠,因为对他们来说,这简直就是一种耻辱。因此,几乎每个印度人都屏住呼吸,试图挽回面子,而他们的伟大领袖尼赫鲁,也正是因为这一口呼吸,在两年后抑郁而死。

对于这场战争,印度不仅没有如愿以偿,还给了中国一份“大礼”,不仅影响力再次扩大,还结交了一大批新朋友。对此,毛主席甚至想了十天十夜,不明白尼赫鲁为什么要惹我们。

然而,仅仅五年后,一直“努力”管理它的印度,再次走向“麦克马洪线”,企图挑起中国报复五年前的“一箭之仇”。

1967年9月11日,印军一连潜入我国领土,目标是我国在乃堆拉山口的前哨。当时,我的哨兵发现敌情后,立即向印军发出警告,但印军非但不予理睬,还直接朝前来喊叫的我军连长李彦成开枪,扔了几颗手榴弹。

因为我军没有意识到印军会这么不要脸,也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最后李彦成连长中弹当场身亡,6名士兵受伤。

印军先开火后,我军果断组织反击。短短7分钟,我军大败印军,只留下67具尸体逃走。

而在“先发制人”失败后,印军立即向我军开火,企图威慑我军。但我军自然不好招惹,所以上报中央后,立即出动30多门火炮攻击印军,火力瞬间压制敌军。

最后,经过四天三夜的炮战,我军摧毁了印军的8个炮兵阵地,顺便还歼灭了2个敌方指挥所、23个工事和540名士兵。印军无力还击。

不久之后,印军在白旗下向我军投降。对于这场冲突,周恩来曾指示“敌不开枪,我们不开枪”。我军再次主动停火撤退。

有趣的是,后来印度人打着白旗来到我国接受印军尸体和物资的交接,也深深伤害了他们脆弱的自尊。

这是中印边境的第二次冲突。好在在我国深重的义气之下,并没有扩大到第二次中印战争。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虽然取得了对印度的军事胜利,但在停火后退出了争议地区,这也让印军乘势而上,实际控制了藏南地区。

此后,印度甚至制定了所谓的“防御性行动”计划,以巩固从我国占领的非法领土。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次中印冲突期间,印度的领导人是尼赫鲁的女儿英迪拉·甘地。印印冲突的失败仍然困扰着。

1980 年,英迪拉·甘地再次出任印度总理。对她来说,藏南达旺地区是印度“来之不易”的领土,所以她必须在这片领土上投入足够的血液。所以,英迪拉·甘地上任后,立即下令重新审视印度的安全形势,加快中印边境部队的部署。

自1983年以来,印度派出情报小组对中印边境东部的桑多罗河谷(又称桑多河谷)进行调查。他们密切监视着中国军队的一举一动,不断搜集情报。 1986年,印度军方声称中国军队在桑多罗河谷(Sandor Valley)地区建造了半永久性建筑,立即引起了印度高层的不满和担忧。

因此,印度很快批准了一场名为“棋盘行动”的大型军事演习,演习的内容是如何快速将印度军队部署到中印边境。

当时英迪拉·甘地已经去世(1984年被暗杀),她的儿子拉吉夫·甘地(尼赫鲁的孙子)接任印度总理,任命印度鹰派将军克里希纳斯上将瓦米·桑达尔吉为陆军参谋长并将全权负责棋盘行动。

很快,印度向达旺地区部署了10个师和几个空军中队,开始所谓的军事演习。我军边防部队在发现印度如此大规模的部队动员后,立即引起了警惕。同时,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第一时间将部队派往前线。

随着双方军队陆续到位,一场战争似乎即将爆发。不过,由于印方一直处于试探状态,还没有展开相应的军事行动,我军只是在观望变化。

然而,1987 年 5 月的一天,一场事故差点引发战争。

按照惯例,每年立春后,我军将组织数个机动巡逻队,对整个边防线进行拉网巡查和部署,防止印度趁机入侵我方领土。冬季积雪关闭期。

当时,由西藏军区山南军师边防团组成的机动巡逻队在桑多罗河谷地区进行考察。由于天黑,巡逻队在三多罗谷扎营,准备第二天的活动。上午继续考察河谷南段中印边境的山口。

然而,就在同一天晚上,河谷南段的山口上,火光四起,人声鼎沸。当时,我军立即派出侦察队了解情况,发现有一连的印度士兵就在我国边境。建造防御工事。

这个信息明明很重要,但已经过了广播时间,巡逻队只好等到第二天再上报。但因事态紧急,该团一名副团长当场制定作战计划,命令部队做好战斗准备,筑城防备。

次日凌晨,该团副团长在向上级汇报情况并请求增援后,派出副营长率领数名士兵与印军交涉,希望能说服印军自愿退出边境。不过团副团长明白,印军这次是有备而来,显然不可能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因此,他带领其他士兵提前进入了筑好的工事,时刻关注着印军的动向。

印军果然无视我们的警告;而在一番交涉未果后,副营长带着士兵准备返回,但在撤退的过程中,印军突然转向我军开火,直接导致副营长倒地不起中了一枪(后来印方解释说士兵紧张开枪了),后来失血过多而死。

副团长见印军如此行为,立即下令对印军进行反击。不到半小时,我军攻占了印军在我国非法占领的高地,还击毙印军13 8人被俘。

虽然我军也有伤亡(4死11伤)印度反击战是谁指挥的,但副司令命令部队立即修筑工事,一方面抵御印军可能的反攻,另一方面要坚定地寻求帮助。

果然,当日下午,印军开始炮击我军阵地,印军不断争夺高地。好在巡逻队火力充足,印军根本无法冲上去,只能不断用火炮威慑我军。

当时,山南军师接到巡逻队的报告后,立即派出一个步兵营增援,并向西藏军区报告了情况。很快,西藏军区又派出第53山地旅紧急驰援桑多罗河谷。成都军区、中央军委获悉后,立即展开应对部署,调动4个师(149、37、61、160)为第一阶段战争做准备。

与此同时,印军也在不断增援,其司令部甚至下达了“战争动员令”,一次调集了近七个旅到前线,并开始部署大规模的战争行动我们的军队。

中印的这一举动很快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因为这次双方的驻军规模甚至超过了1962年的边界冲突。因此,很多西方媒体直接将这场冲突定义为“第二次中印边境战争”。

随着“火药味”的不断增加,我军甚至准备了作战方针和具体部署。一旦开战,我军将以收复藏南争议领土为目标,歼灭印军主力,一举解决我国的领土边界问题。

当时正在美国访问的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告诉记者:

尽管中国要求和平解决,但如果印度坚持在边境试探中国的底线,中国将不得不做出回应。

此外,杨尚昆还向印度转达了邓小平的警告:

“印度不断侵占中国领土,如果不停止这一行动,中国将不得不‘给印度一个教训’。”

这句话听起来很熟悉。有1962年自卫反击前的味道,1962年自卫反击对越南的警告。

尽管两国边境局势紧张,但两国都在努力通过外交解决“战争危机”。毕竟,两个超级人口大国之间的战争,对于两国国内的发展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在印方方面,他们希望通过战争“守住”这片领土,所以印军高层甚至两次下达全面进攻的命令。然而,由于印度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这两项命令都在最后一刻被撤回。

可见,中印前线已经到了临界点,只等雪崩前的最后一片雪花。

然而,在两国军队交战之际,双方的外交总是试图避免战争,因为印度和中国都不想发生战争。

当时,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为解决两国矛盾而心碎。一方面,他通过国际对话积极表达“不愿与中国开战”;说服国内鹰派,希望他们认清“与中国的战争得不偿失”的事实。

在印度北方邦举行的国大党支持者群众大会上,他还直接将中印边境局势不稳定的原因归结为“一些西方列强蓄意散布的不实报道,目的是散布中印两国之间的“误会和紧张关系”,试图转移国内舆论的愤怒,从而化解民众对中国的“敌意”。

在拉吉夫·甘地的努力下,印度群众的情绪得到了很好的安抚。之后,他立即加强了与中国的对话,希望得到中国的态度。

但是,我国的态度向来是明确的,正如当时外交部发言人马玉珍所说:“如果印度从中印边境撤军,那里的紧张局势可以得到缓解。” 。”

经过双方不断的交涉,中印双方都意识到了边境对峙的危险。因此,两国政府同意启动双边对话,以和平解决冲突。 1988年12月,拉吉夫·甘地访华,成为继周总理访印后两国领导人的又一次对话,意义重大。

1993年,中印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正式签署了“确保实际控制线两侧和平”的协议。至此,危机终于解除。

看这场边界冲突,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如果不是英国人觊觎我们的土地,我的国家和印度可能会避免这些冲突。

不过话说回来,即使英国没有搞这个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印度也未必老实。毕竟,这个国家骨子里有着“称霸梦”。如果我们的国家不够强大,那么这个贪婪的邻居可能会做出更可恶的事情;一起来看看吧,印度的邻国巴基斯坦和锡金的命运就知道了。

就像2015年的洞朗对峙和2020年6月的加勒万河谷冲突一样,可以看出印度从未放弃对我国领土的争夺,而且随着印度未来的不断发展,他们势必增加他们对“麦克马洪线”的痴迷。

因此,迄今为止的五次冲突永远不会成为历史的全部,我们必须警惕并警惕这个“毫无戒心”的邻居。当然,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彻底断绝它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