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众所周知和大纵深战术思路决定出路:战役理论的早在正式参加

众所周知,二战是一场典型的机械化战争。德国的“闪电战”和苏军的“大纵深作战”都在这场战争中展现了巨大的威力,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经典战术。

但与其他主要交战国相比,当时的世界工业霸主美国,其军事机械化程度较高,武器装备也不弱。但是为什么在战略反攻阶段,机械化水平比较低的苏军能够大规模作战从白俄罗斯一路挺进柏林,而美军却要一步步推进诺曼底登陆后,战斗异常艰难?

上图_闪电战和深度战术

思维方式决定出路:竞选理论的差异

早在1941年6月,在正式参加二战之前,美军的机械化程度已达到平均每5人拥有一辆运载车的水平,成为标准的机动化军队。1943年后,美军除极少数部队外,全部淘汰骡马运输。

反观苏联军队,在二战期间,依靠英美等国的援助,在战场上被俘,仅达到每10.2人拥有一辆运载车的水平。 ,只能算是半摩托化的军队。1945 年 8 月,欧洲二战结束时,苏联军队平均配备 1,232 匹骡马。然而,长期以来,美军一直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机械化战争理论。

虽然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富勒在 1918 年 5 月就机械化军队的建立和使用提出了新的观点,但美军在 1920 年对未来的军队风格和陆战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但直到 12 月1940 年,美国陆军在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的领导下组建了第一个装甲部队,即第 2 装甲师。进攻主力,集中坦克兵力在战斗中取得突破,快速前行。

上图_小乔治·史密斯·巴顿(George Smith Patton Jr.,1885年11月11日~1945年12月21日),二战时期美国著名军事将领

但遗憾的是,这些先进的战役理论只存在于一些将领之间的交流和军事演习中。1942年美军在北非登陆时,集中使用装甲部队进行纵深突破的战术尚未实施。

凯瑟琳隘口战役遭到德军装甲部队的重创后,美军在巴顿的领导下逐渐形成了以坦克装甲部队为核心、坦克与摩托化步兵密切配合的战术原则。确立了“前进、前进、再前进”的战役理念(见《世界军事思想宝库》,济南出版社,1992年版,P596)。

至此,美军终于找到了适合的机械化兵团移动战术,但距离二战欧洲结束也不远了。

上图_苏联近卫坦克第五军

另一方面,苏军在军事机械化方面不如美军。但是,由于地缘原因,苏军若要实现“红色革命向全欧洲输出”的战略目标,其部队必须具备在整个中欧、西欧乃至整个欧洲进行深度突破的能力。通往英吉利海峡的路。因此,早在1920年,苏军就开始在特里安达菲洛夫、图哈切夫斯基等人的领导下探索机械化作战的概念,即著名的“大纵深”作战。到 1920 年代中期,“大纵深”作战的概念已经形成。

苏联军事专家认为,在未来的战争中,红军必须不断地实施一系列及时联动、能够取得全面胜利的战役,以达到突破敌军重兵区、在中国发展的目标。深度。突破的关键在于动用步兵、炮兵、工兵、坦克、航空等联合力量对敌进行突击。先是步兵在强大火力的掩护下突破敌军战线,然后以坦克为核心的机械化部队对敌后方实施果断机动,直至将敌主力包围歼灭。

上图_苏芬战争中的苏联炮兵群

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苏军于1930年代初开始组建步兵联合军和坦克、火炮、工兵、摩托化步兵的机械化军。但遗憾的是,由于斯大林镇压叛乱的影响,苏军的改革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导致在1939年苏芬战争和1941年苏德战争中损失惨重。苏军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有效整编部队,解散庞大落后的机械化军队,组建灵活实用的坦克旅。

1942年冬,纵深作战理论被证明是正确的,但自身缺乏大规模装甲部队,限制了其在敌后的发展。德、美等国装甲师)作为纵深突击的“先锋队”,同时准备大量独立坦克旅和自行火炮团加强突围装甲部队在攻击期间的能力。新的组织体制,结合“大纵深”作战理论的指导,使苏军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最终完成了对强大德军的反击。

可见,思维方式决定出路。没有优秀的战役理论的指导,即使拥有先进的装备和士兵,也无法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战斗力。

上图_美国240mm M1918 M1A1榴弹炮

设备的定位太重要了

受英法等国影响,美军也长期走“坦克从属于步兵作战”的歪路。此外,曾任炮兵军官的麦克奈尔中将有意压制装甲部队,导致美军主力战车的性能远不能与苏军和德军相提并论。

当时被美军用作主战坦克的M4,仅装备一门短管75毫米火炮,为来袭步兵提供火力掩护,摧毁敌方碉堡、工事、火力点。是典型的“下属步兵作战”支援。型战车。与敌方坦克作战的任务由坦克歼击车执行。

但由于麦克奈尔的脑洞太大,要求美军坦克歼击车安装开放式炮塔经典坦克大作战,没有顶部装甲,让这种防御薄弱的“裸奔”式战车根本无法部署在前线。于是,美军在遇到敌方坦克时,后方的驱逐舰往往一时来不及,而前线的M4由于短的穿甲能力较弱,很难抵敌。 - 大炮,造成重大损失。

说来也有趣,直到麦克奈尔在诺曼底战役中被友军战斗机误杀,被压制多年的M26坦克终于问世。美军这才拥有了一款“装甲强、枪锋利”的突破性坦克。M26德国在几场战斗后投降。

上图_M26重型坦克

二战苏军主力坦克T-34最初是苏军在“大纵深”作战理论指导下,经过多年探索研制而成。作为二战中火力、机动性和防护性最均衡的坦克,其油箱容量达到460升,最大射程400公里。

由于使用了柴油发动机,得益于柴油在常温下不易燃烧的特性(即使用明火点燃也不行),T-34 可以“任性”地在车上加装一个额外的油箱。身体,将射程增加到540公里!如此大的射程和超过 50 公里/小时的高速,再加上强大的 85 毫米火炮、倾斜的装甲和出色的可靠性,使 T-34 成为苏军深入敌后突破的不可或缺的工具。主力。

事实上,从1943年冬天开始,T-34的履带一启动经典坦克大作战,就意味着苏联的一波攻势开始了。纵观整个二战,除了T-34,其他任何坦克都未必能满足苏军进攻的需要。甚至可以说,T-34是二战苏军“大纵深”作战的代名词。

可见,装备定位的差异极大地影响了美苏两军的发展。苏军沿着正确的车道前进,而美军则绕道而行,才回到正确的道路上。

纸坦克大作战_3d坦克大作战_经典坦克大作战

上图_苏联T-34坦克

在强大的火力下碾压

事实上,当他们登陆北非时,美军被英军戏称为“我们这边的意大利人”。诺曼底战役后,美军的军训水平逐渐超越英军。美军之所以能在二战中取得相当辉煌的胜利,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强大的物质实力。美军取胜的关键,在于他们有“以火代人”的“壕沟”。

让我们以诺曼底战役中的“眼镜蛇行动”为例。2400多架美军战机和2600多门大炮在三个小时内向德军阵地投掷了3000多吨炸弹和1400多吨炮弹,让美军进攻时,指挥官手中的地图基本上失去了作用——战场几乎被炸飞了!在这样的一击之下,任何防御力量都会崩溃。剩下的德军虽然还在顽强抵抗,但也只取得了一些战术上的胜利,对整场战斗毫无意义。

上图_德军装甲战斗群

由于这种压倒性的火力优势,特别是由于德军多年失去空中力量以及东线的拖累,美军飞机几乎完全占领了西线的上空。

在强大的空袭下,美军可以以最小的损失掌握战场主动权,从而在战斗中减少对装甲机械化部队的依赖。因此,与苏德军队相比,美军的装甲机械化部队在二战中并没有显得那么光彩照人,这是情理之中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