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第一代坦克59式主战坦克:苏联援建坦克

从1950年代至今,中国坦克工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为中国军队研制装备了三代主战坦克。

我国坦克工业是从模仿苏联T-54A开始的。它的国产化车型是59式坦克,大量装备中国陆军。然后,在59式坦克的基础上,先后衍生出62式和69式,但规模不大。排列整齐。到1970年代末,通过接触西方先进技术,中国坦克的发展进入了“小步快跑”的阶段。在此期间,79式、80式和96式研制成功。其中,88式主战坦克研制成功的就是中国坦克的研制。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我国摆脱了苏联T系列主战坦克设计的束缚,开始走上中国特色的主战坦克发展道路。到1990年代,我国已完全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理念,研制出我国第一辆信息化坦克99A,标志着我国进入坦克装备国际先进行列。

中国目前拥有各类主战坦克7000多辆,是目前世界上拥有主战坦克数量最多的国家。然而,中国陆军装备坦克的质量却令人担忧。最古老的坦克型号是未经任何改装的59式,其次是大量的59-2式、59D式、69式、79式等59系列坦克。二代和二代半坦克主要有88型、88A型、96型和96A型,而三代坦克有99型和99A型。

第一代坦克59式主战坦克

※苏联援建,仿制苏联T-54A

1953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在条约中,同意苏联帮助中国建立自己的坦克工业,建造坦克工厂(617工厂),生产最先进的苏联T-54A中型坦克。工厂于1955年开工建设,1956年基本建成。1955年11月,中国从苏联进口了15辆T-54坦克和T-54A坦克作为原型车,开始仿制苏联更先进的T-54A坦克当时。 1958年8月试制全面启动,部分零部件(装甲材料、发动机等)由外方提供。 59式坦克的产量已经超过10000辆,解放军拥有6000多辆装备。今天,经过现代化改造,59 式仍在服役。

※中苏关系破裂,转向全面本土化

1960年代初期,随着与苏联关系的恶化,59式坦克全部国产化,开发了很多衍生品。由于中苏关系破裂,进口装甲材料来源中断,617厂被迫停产。后来,中国研制了自己的稀土601铸造装甲钢和603轧制厚装甲车身,并从1963年开始恢复生产59式坦克。受工业基础薄弱的制约,1965年以前59式坦克的质量和性能并不令人满意,新坦克往往在交付部队后立即返回工厂进行维修。至1971年,包头第一机械厂仅生产59式坦克2300余辆,年均产量仅为190辆。

从1970年代初开始,由于技术的成熟,坦克的年产量开始上升。坦克年产量在500辆左右,到1970年代末达到满负荷。 1979年产量达到1000辆,1980年达到500辆,1981年达到600辆,1982年达到1200辆,1983年达到1500辆。到1985年停产时,中国已经生产了10000多辆59式坦克。截至2016年底,中国仍有2000多辆59式坦克(原型号升级版)服役,预计再服役10年。

※ 技术特点

(一) 身体结构

59 式坦克由两部分组成:车体和炮塔。船体由轧制钢板焊接而成,驾驶舱位于船体前方左侧,船体中部为战斗舱,炮塔位于其上,船体后部为动力传动舱,发动机水平布置。炮塔为铸造炮塔,共有4名乘员,最多携带34发炮弹。

(二)武器系统

和T-54一样,59式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门100mm线膛炮,枪管长5350mm,枪管前端有吸力装置。在火炮上方,火炮可以发射钝性穿甲弹和手榴弹,最大射速为每分钟 7 发。辅助武器包括一门安装在炮塔顶部的 12.7 毫米高射机枪、一门同轴安装在机枪右侧的 7.62 毫米并排机枪,以及一挺侧面- 安装在驾驶员右前方的并排机枪7.62mm前机枪。

(三)动力总成

动力方面,由于国内无法生产大功率柴油机,采用苏制B2系列V型12缸水冷柴油机,额定功率382kW(520马力) ),额定转速2000r/min,动力强劲,总重36吨的59辆坦克带来了极大的机动性。 50公里的高速公路机动速度在同期坦克中中规中矩。其中,5对负重轮成为59式坦克的最大特色。

59式自研衍生品:62式、69式

从1960年代初到1970年代后期,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作战需要,我国在59式坦克的基础上开发了许多衍生车型,包括62式轻型坦克、69式坦克和79式坦克。 ※ 第一代轻型坦克:62式轻型坦克

1958年,鉴于59式中型坦克难以适应我国南部的丘陵山区,我国开始在59式的基础上研制自己的轻型坦克。设计定型1962年投产,1963年投产。

62式轻型坦克实际上是59式主战坦克的缩小版。它的装甲更薄,枪管更小,发动机功率更低。主要用于南方丘陵山区的装甲师进行侦察、迂回、敌对。以轻型装甲车作战等主要任务,具有良好的机动性、一定的火力和防护能力。

※第一款自主设计的主战坦克:69式主战坦克

69式中型坦克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在59式坦克的基础上研制的。 1963年下达技术指标,1964年完成设计,1965年生产原型机,1966年在珍宝岛缴获的苏制T-62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进。发展变化。

69式主战坦克不仅是自主研制的第一代中型坦克,也是装备数量最少的坦克,也是第一种退役的主战坦克。从 1972 年到 1981 年,仅小批量生产了 150 辆。这些车辆装备中国军队,基本用于训练和后备用途。 1981年为外贸改进的“69-II”于次年投产定型后,69式车辆3500余辆出口世界各地,成为中国出口量最大的军用装甲车。 1980年代的中国大陆。 69式坦克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让我国在坦克自主研制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为我国坦克工业培养了一批坦克设计人才。

第二代主战坦克家族

※ 首次应用西方技术:79式主战坦克(69-III)

1980年代中后期,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有所改善,欧美国家同意并传授一些相应的军事技术来改进其武器系统。 1981年,中国兵器工业公司在59-II中型坦克和69-II主战坦克的基础上,融合北约制式105毫米坦克炮技术和英国马可尼公司火控技术,研制成功79式中型坦克。 1984 2018年进行第一批生产。1986年初,该设计获得批准,定名为“1979式中型坦克”,简称79式坦克。

201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仅保留了数百辆69式和79式车辆,其中大部分用于训练和备用目的。 69/79 型被新的 96 型和 99 型坦克取代。

1978年,按照兵工部要求,617厂提出研制中国第二代坦克。鉴于国内坦克研究技术储备相对较少,而二代坦克起步要求较高,我国采取了“小步走”的战略,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即在在69式中型坦克的基础上,将国内国外先进技术应用到主战坦克上,研制出“性能更先进、部件更成熟、结构简单、继承性好、成本低、生产有利”的坦克尽早。 79式和80式主战坦克都是这个特殊时期的产物。 ※ 80式主战坦克

(一)80式坦克家族的基本型号

79式主战坦克只能算是一个阶段的总结产品,实际产量非常有限。在充分总结第一代坦克研制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吸收消化国际先进设计理念,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总公司推出了80式主战坦克。这是中国研制的第二代主战坦克。该坦克在整体结构和技术特性上都有很大的创新和发展,其火力、机动性和防护性能较第一代坦克有很大提高。 80式在中国坦克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摆脱苏制坦克的烙印,是中国新型坦克的开端。

80式坦克只是中国第二代主战坦克的基础型号,尚未正式服役。开发的主要目的是为未来一系列后续车型的开发积累技术。在问世后的几年里,北方工业发展了一系列更先进的新车型,包括80-I、80-II和85-II等96a式主战坦克载弹量,使80式主战坦克发展成为汽车家族。

(二) 身体结构

作为最后一款在苏制T-54设计成功的基础上研制的主战坦克,80式仍然采用传统的结构布局:坦克的前部是驾驶舱,中部是战斗舱,后部是动力总成舱。车体采用全新设计,与69/79坦克明显不同。前部由多层焊接装甲板组成,前部还可装备国产复合或反应装甲。 80式的半球形铸造炮塔源自79式,但正面装甲厚度增加到250毫米。 80式的火控系统具有明显的过渡特性,在早期型号中,其激光测距仪尚未与瞄准手使用的瞄准装置集成。 80式主战坦克乘员4人,其中驾驶舱位于车体左前方,设有独立舱口(向左打开)。驾驶员使用了两个潜望镜,左边一个可以换成红外瞄准镜,用于夜间驾驶。其余三名乘员位于炮塔内,分别是:车长、瞄准者(炮塔左侧)和装填手(炮塔右侧)。指挥官指挥台可360度旋转,配备三支潜望镜——中间一支,可用于昼夜观察和瞄准。车长和装载机的位置配备了单独的舱口(分别向前和向后开口)。

(三)武器系统

80 式 MBT 的主要武器是一门 83 式 105 毫米线膛炮,带有轻合金制成的隔热罩(该装置直到 80-I 型才安装在前 80 型号上坦克的外观)。该炮的俯仰范围为(-4.3°)-(+18°),可360°旋转,总重1950公斤。发射北约标准 105 毫米坦克炮弹。 83式坦克炮可使用的弹药包括:尾稳定炮弹穿甲弹、穿甲弹和破甲弹。三种弹药的最大射程分别为6000米、8200米和9500米,射速为每分钟7发。 80式坦克共有44发弹药(衍生型号增加到48发)。里面2枪。 80式坦克配备了较为完善的37A式火控系统,主要由火炮双向复合控制稳定器、带光点喷射的炮手瞄准具、激光测距仪、弹道计算机、光点电源、光点驱动器、枪耳轴倾斜传感器和其他组件。最新改进型还增加了目标角速度传感器、火炮轴颈倾角传感器、风速传感器和气压传感器等,并可自动校正。但是,装填温度、气温、弹药类型和目标距离等信息仍然需要手动输入。 80式的武器控制系统在研制过程中得到了英国马可尼公司的协助,使该坦克具备现代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在行驶状态下准确打击固定和移动目标。 80式坦克的辅助武器包括:一门12.7mm高射机枪,与59/69/79式坦克上的完全一样,安装在装载机舱口上,500弹药多发,射速70发/分钟,初速825m/s,有效射程1600m,照门射程3300m; 1门7.62mm并列机枪同轴安装在火炮右侧,弹药底座为2250发,分装在坦克内外9箱内,射速350发/分,初速865米/秒,有效射程1000米。坦克炮塔两侧安装一具76毫米四管电控烟雾弹发射器。弹丸距离为100米。齐射时可形成弧度为120°、正面全长120-150米的烟幕。烟幕持续很长时间。最多 2 分钟。 (四)动力总成

动力系统方面,油箱搭载VR-36 12缸水冷废气涡轮增压柴油机,标称功率730马力,油耗175克/(马力·小时) 传动装置中的传动箱为直齿轮式,变速箱为机械定轴式,有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转向机构为两级行星式,侧传动为单对正齿轮减速器,制动器为皮带式。主离合器和舵机的操作是机械液压助力,一旦液压系统出现故障,可以保证液压系统立即转换为机械操作。 80式坦克的总战斗重量为38吨,最高行驶速度为60公里/小时。其内外油箱共可储存1400升燃油,续航里程可达600公里。

※中国第一辆成熟的二代坦克:88式主战坦克

88式主战坦克是我国第一辆成熟的二代坦克,真正结束了中国装甲主战坦克的“T-54时代”,是“小步快跑”的直接结果“ 战略。更重要的是,通过88式主战坦克的研发,中国的主战坦克研发终于摆脱了苏联T系列主战坦克设计思路的束缚,开始走上主战坦克的研发之路。具有中国特色的战车。路。 88型改装包括88A、88B、外贸型90、90-2型等。 88式于1988年装备中国人民解放军,到2003年已服役约1000辆,并逐渐被国产新型96式主战坦克所取代。

(一)发展历程

1970年代末,59、69式和79式在技战术性能上都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鉴于国内坦克研究的技术储备相对较少,对二代坦克的起步要求较高,我国采取了“小步走”的战略,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技术用于主战坦克。经过近十年的改进和发展,我们从80式发展到88式,这是国产二代坦克研发的最终完成。

(二)结构特点

88式主战坦克的主炮总重1950公斤。枪管采用自紧工艺。枪管装有轻合金刚性热夹套,采用防护罩可向前拉动的结构;在桶的中间有一个吸烟装置。该炮的性能与著名的西方L7坦克炮相同。除了国产的105毫米坦克弹药外,它还可以发射北约标准的105毫米坦克弹药。此外,88B主炮还可以发射新型大纵横比105mm尾翼稳定穿甲弹。 (三)动力总成

88式坦克采用我国研制的12150L-7B废气涡轮增压柴油机。发动机功率为730马力,坦克单重达到18.9马力/吨,相比59马力的主战坦克系列有了很大的提升。动作部分,88式坦克采用6对中径负重轮和3对牵引轮,以及无油自润滑复合材料的强力扭杆和摩擦减震器。负重轮数量和形式的变化是88式主战坦克与59系列坦克在外观上最大的区别。车轮数量的增加,除了车重增加的因素外(88式主战坦克的总战斗重量为38.5吨,即增加了2.5吨与59式坦克相比),主要是考虑到速度增加的影响,88式主战坦克的最高行驶速度达到了57公里/小时。随着坦克速度的增加,履带的跳动更大,使履带容易撞到挡泥板,也容易脱落。采用中径负重轮和牵引轮的结构,由于履带由支撑轮支撑,高速时履带的跳动会大大减少。同时,中径负重轮的移动行程较59系列大径负重轮有很大的提升,也显着提高了油箱行驶时的稳定性。

第三代主战坦克:88式主战坦克的衍生产品

自80/88型主战坦克问世以来,中国坦克工业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平稳道路,坦克技术水平开始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我国在88式主战坦克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系列准第三代车型。

※第一款准三代主战坦克:90式坦克

90式主战坦克在国际上也被称为90-II型(不同于日本的90式)。它是88式系列的后续改进型。它原名为85-IIM,1990年正式定型,是中国第一款准第三代坦克,但中国人民解放军并未装备,主要原因是不符合预设计1990年代的西方坦克,其性能还不足以与西方坦克相媲美,但90式是中国第一辆使用模块化装甲坦克的坦克,这也是中国坦克设计理念转变的标志,对中国后来大规模装备的96式和99式的设计。

这种战车的后续发展是MBT-2000,专门用于出口。它现在是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主战坦克之一。巴基斯坦许可生产的称为哈立德主战坦克。

※88式衍生品的终结:96式主战坦克(88C型)

96式主战坦克(原88C式主战坦克)是在吸收85-ⅡM/85-ⅡAP主战坦克成熟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后期投入量产,安装在解放军准第三代主战坦克上。

(一)发展历程

在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我国研制了“风暴”坦克,编号为85型。不幸的是,该项目最终因变速箱问题而失败。后来,我们研制了85-II型外贸坦克,并接到了国外的订单,后来引起了军方的注意。考虑到当时我们还没有完成第三代坦克的研制,部队装备急需升级,军方决定将这辆坦克带回中国。在补充寒区试验并根据部队要求进行相关改进后,该坦克终于装备部队,这就是现在中国陆军的96式坦克。 (二)改进型:96A

96A型主战坦克是96型坦克的最新改进型。在第三代坦克投入使用之前,解决国内第三代坦克短缺的问题是权宜之计。该型坦克通过加装附加装甲和上部反稳图像查看系统,解决了96式坦克防护和火控能力不足的缺点。整体性能堪比俄制T90C坦克。该坦克是中国第二代主战坦克系列的最新型号。它继承了东方坦克重量轻、结构紧凑、低矮的特点。它配备了先进的火控系统和各种光电技术的应用。电脑、红外线等高科技车载切割设备使火力响应时间更短,打击精度更高,生存能力更强。改进型96A在火力方面已经达到了第三代先进水平,但在机动性和信息化方面与西方第三代坦克仍有较大差距。整体水平在二三代之间,所以称为准三代坦克。

第三代主战坦克:99式主战坦克

99式主战坦克,又称99式,项目代号为WZ-123。网上流传的98式坦克其实就是99式坦克的原型,9910式。99式坦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最新的主战坦克。 与96式主战坦克相比,其制造成本和性能更高,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主战坦克。它具有出色的防弹外观,其炮塔和车体由复合装甲制成。是中国陆军装甲师和步兵师的主力突击力量。被誉为中国陆战王牌的第三代主战坦克。

※ 发展历程

1989年春,解放军总参装甲部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签订第三代主战坦克一期研制合同。 1990年初,内蒙古包头的617工厂推出了第三代WZ-123坦克的第一辆原型车,随后开始了工程定型试验。 1992年,617厂又推出了四辆第三代坦克原型车。 199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和兵器总公司召开了两次“第三代坦克火控系统研制计划审议会”。 1996年初,兵器部第三代坦克模型办公室在包头召开了设计定型协调会;同年5月,617工厂开始第三代坦克原型车的总装;研究所研究现场将第三代坦克的研发计划隆重移交给军用试验单位。至此,99式主战坦克正式定型。

※ 结构特点

99型采用国产WR703/150HB系列柴油机,是在德国MTU公司MB870系列V型液冷柴油机的基础上开发的,最大输出功率1200马力。 99式主战坦克的炮塔摒弃了原有的俄式鹅卵石型铸造炮塔,采用西式焊接炮塔加强防护。炮塔的基本装甲是约束陶瓷复合装甲。在炮塔前后两侧的护栏上布置了新型反应装甲,进一步加强了防护能力。炮塔后部还有激光抑制系统,可以干扰敌方激光测距仪或盲人步兵的操作。在车臣战争中,俄制T80坦克被击中后很容易引燃车内弹药。最重要的原因是俄制坦克没有重视二次防护能力,自动灭火系统能力不好。充分吸收了85外贸罐的研制经验,其自动灭火设备可在0.1秒内对火源作出反应。火力方面,99式主战坦克采用自主研发的125毫米滑膛炮,可发射三种不同类型的炮弹:穿甲弹、穿甲弹和手榴弹96a式主战坦克载弹量,以及激光制导火炮发射导弹系统已安装。该枪的生产工艺比原俄制系统更高,性能更好。同时采用了自动上料机,成员人数减少到三人。 99的火控系统由激光测距仪、弹道计算机、炮手稳定瞄准具、双向火炮稳定、控制仪器和各种传感器组成。配备第二代热像仪。与西部M1A2、豹2A6属于同一级别。 ※ 改进型99A:中国第一辆信息坦克

99A型主战坦克是中国兵器工业历时近20年打造的,综合作战能力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它是我国第一款信息化坦克,被誉为“陆战之王”。美国《国家利益》将99A坦克列为中国最致命的五款新装备之首。在德国《焦点》杂志评选的世界十大最强大坦克排名中,99A坦克排在德国“豹2”和美国M1A2坦克之后,超过了同样著名的俄罗斯T-90和美国M1A2坦克。英国“挑战”2”。

99A型主战坦克在99型主战坦克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升级。悬垂式爆炸反应装甲主要安装在炮塔的正面和侧面,弹道回避性能和防护能力得到显着提升。这些新型反应装甲大大提高了装甲防护能力,在面对韩国、日本等亚洲新型主战坦克的120mm增强型穿甲弹时,将具有良好的防护能力。 99A坦克的前炮塔比之前的99更大,反应装甲也进行了重新设计。它的悬垂式爆炸反应装甲可以显着提高其在亚洲国家对新型穿甲弹的抵抗力。此外,99A的底盘也得到了加强,提高了对抗反坦克地雷的性能。内容来源:军工段小虎塞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