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中国经济增长的下行现象是由于需求不足、特别是投资的有效需求引起的,与治理通货膨胀根本不相干

简介

中国经济增长下行的现象是需求不足,特别是投资有效需求不足,与控制通胀无关。中国经济不可能永远保持8%以上的高速,就像汽车不可能一直高速运转一样。经济增长减速虽然是新常态的必然逻辑,但并不是经济新常态所有现象和发展的全部内容。

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仍实现了6.9%的增速。对这个数字有不同的看法和解释。有外媒和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经济经历了“硬着陆”。中国大陆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这一增速仍属于中高速增长,是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的标志。 “正常”的必然逻辑,放缓并不意味着经济形势不好,关键是要对经济质量、经济结构和未来发展动能进行分析判断再下结论。

中国经济放缓与控制通胀无关

利用刑事手段插手经济_是保障是手段是基础是_什么是经济硬着陆 手段

一般经济学家讨论一个经济体是“硬着陆”还是“软着陆”,都有一个明确的背景和前提,即控制通胀后的经济结果和表现。 “硬着陆”是指通过收缩货币(即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停止政府投资等货币财政手段消除通货膨胀,辅以行政和法律措施,但同时破坏经济增长经济停滞甚至衰退。 “软着陆”是指在解决通胀问题的同时,经济仍保持适度增长,各方面未受到损害,国民经济运行健康。

那么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与控制通胀有关吗?中国经济在经济放缓之前经历过通货膨胀吗?显然两者都没有。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政府在2008年至2010年三年内采取了“4万亿元投资计划”来刺激需求。2011年出现了短暂的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长率略高。现象是,2012年后,居民消费价格的快速上涨不仅消失了,反而保持在低位,生产者价格指数(PPI)陷入长期低迷状态。

2011年之后,货币政策仍然相对灵活宽松。广义货币供应量绝对值不仅继续增加,而且保持两位数增长。仅 2014 年略有放缓,其他年份均保持正常增长。融资增量在2011年也只有下降,2012年以后逐年增加。因此什么是经济硬着陆 手段,不能看出2011年以后政府采取的宏观政策是应对通胀的措施。相反,自2012年生产者价格指数回落并处于较低水平以来,中央实际上每年都在采取短期、结构性、区间性的小规模需求刺激措施。因此,2014年和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下行的现象是需求不足,特别是投资有效需求不足,与控制通胀完全无关。

是保障是手段是基础是_利用刑事手段插手经济_什么是经济硬着陆 手段

从财政政策上看,自2008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一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2010年是“4万亿投资计划”的第三年,财政赤字预算定为8500亿元。 ,占GDP的2.5%。 2011年预算赤字安排仍达700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 2012年财政赤字上升至8000亿元; 2013年,预算赤字上升至1.2万亿元。 2014年达到1.35万亿元,2015年达到1.62万亿元,2016年达到2.18万亿元,财政支出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超过预算收入增速。

尤其重要的是,在经济下行时期,中国就业形势稳定,2015年新增就业超过1300万人,失业率保持在低位。据中国国家统计局调查,2015年12月我国调查失业率仅为5.4%。世界上只有中国、美国、日本和韩国能达到这个水平。国家。而且,虽然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变得更加困难,但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仍然较低。在 2015 年底,这一比例为 1.67%。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仅为1.5%,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平均6%的不良资产率形成鲜明对比欧洲国家。

可见,这些现象都不能用所谓的“硬着陆”来解释。把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低迷称为“硬着陆”,说明持这种观点的人对中国的实际情况太无知了。

放缓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一个特征,但并非全部

虽然没有中国经济“硬/软着陆”的前提,但中国经济确实放缓了,如何解释?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判断6.9%的比率是高还是低,并不是根据其数学意义上的绝对值。这就好比说一个商品的价格贵不贵。与其看价格的绝对值,不如看它是否偏离价值什么是经济硬着陆 手段,以及偏离程度与市场供求的关系。经济的实际增长率主要取决于是否偏离经济的潜在增长率,而偏离的程度与宏观调控有关。那么潜在的经济增长率是多少?简单地说,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对资源要素的利用强度和效率。过去的高增长率主要是由于潜在增长率高。现在,资源要素利用的强度不可能这么高,利用效率也有所减弱。新要素正在培育,新的增长动能尚未完全形成。经济的潜在增长 这是经济的客观规律。 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达到6.9%,不仅符合潜在增长率,而且处于高端。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行事,不再追求过去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的经济机制是:

是保障是手段是基础是_利用刑事手段插手经济_什么是经济硬着陆 手段

一是要素和资源供给增速放缓。中国经济长期依赖的廉价劳动力的充足供给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变化。从2012年开始,中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开始下降。同时,城镇化增速放缓,呈现减速趋势。

第二,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工业化将资源和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第二产业。现在我国工业化进入中后期,资源和劳动力开始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投资增速开始超过第二产业。但我国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存的现象十分突出。当资源和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时,虽然可以增加就业,但未必能提高经济效益,因为传统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并不高于制造业。因此,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但就业稳定,工资上涨。究其原因,是大量的传统服务业吸引了劳动力,解决了就业和工资问题,但并没有使经济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大提高。这种趋势变化是客观必然的,不值得恐慌。我们不能再依靠过去的短期刺激需求的措施来让经济恢复到原来的常态。经济增长减速虽然是新常态的必然逻辑,但并不是经济新常态所有现象和发展的全部内容。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空间广阔

不言而喻,当前中国经济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是:国内产能过剩并没有消除。由于2015年房地产投资大幅减速,产能过剩加剧,企业平均设备利用率降至新低,产能过剩导致工业生产低迷。如何应对和解决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我们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非常丰富。要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包括调整存量,改造提升传统功能,扩大有效增量,培育发展新动能。

中国“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设定为6.5%的中高速增长。对于这个增长目标,中国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是有保证的,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非常广阔,具体原因如下:

一是双创效应初步显现,2015年新注册企业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大学生创业就业比例持续上升,农民工返乡创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离岗创业人数持续增加,创业对就业有显着影响。 2015年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2.8亿,2015年新增就业超过1300万人,超过1000万人的预期目标。二是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一是风险投资极为活跃,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完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互联网金融等投融资服务快速发展。二是创新创业与“互联网+”相结合,加速了新产品、新产业的发展。三是创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2500多家,比上年增长20%以上。三是投资增长仍有较大增长潜力。中国的储蓄率很高。 2015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比上年增长8.5%,增加超过4万亿元,保证了投资资金来源充足。四是消费增长潜力巨大,将带动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供给侧改革将创新扩大消费有效供给。轻工、纺织、食品加工等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为重点,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质量,扩大新产品和服务供给,从而扩大市场。促进消费,带动经济增长。

(作者裴长红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来源:《人民论坛》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