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我与航空工业同岁:在她的诉说里,轰6仍是“英俊少年”

小人物见证大时代。

刚刚迈入古稀之年的安英梅,出生于1951年,这也是党创立新中国航空事业的那一年。

上世纪50年代,第一代航空人从各地汇聚而来,在一片荒凉的渭北平原上扎下了根。经历了60年代苏联专家的突然撤离,老一辈的航空人咬紧牙关、自力更生,终于走过泥泞迎来新生。1968年,由他们自主制造的轰6飞机试飞成功,填补了中国制造大型飞机的空白。

一群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在当时则是一股新生的力量,带着勃勃生机而来,安英梅正是其中的一员……

整洁漂亮的西飞体育场,如今是许多阎良人锻炼的最佳场所,平整的跑道、绿草如茵,不时能见到“航空蓝”走过。70岁的安英梅,每天黄昏的时候,都会到这里来走一走。这是一个让她记忆深刻的地方,就是在这里,她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航空人。

当时就席地坐在这个空地上,西飞的干部给我们讲,说中国已经有自己的飞机了,将来还要造更大、性能更好的飞机,你们将会是创造奇迹的一代人,等等。大家听得是热血沸腾,个个摩拳擦掌,虽然那时我们对造飞机一点概念也没有,但是想要为祖国做点事的决心却是非常大的。

1951年,新中国航空工业诞生了。我所在的西飞,1958年开始建设,到我进厂的1971年,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已经初具雏形。听师傅们说,建厂初期可苦啦。头顶盖厂房,砖头支起一块门板就开始测绘、制图。我赶上了好时候,这里热火朝天,加紧生产最新型的轰6飞机,大家的干劲都特别足。我干的是铆工,个子小、手劲儿小,起初上手慢,休息时我就拿块废铝板不停地练。那个时候,谁也不想落在人后。退休后,孩子们告诉我,现在已经智能化生产了,都用爬行机器人铆接了。真是日月换新天了。

“阎良阎良,一片荒凉,吃馍喝糊,闻不到肉香”,就是说西飞初创期的艰苦。从测绘仿制到自主研制,实现了运输机、轰炸机、歼击机的研发突破,走过了一段艰辛求索的历程。

轰6系列飞机,我们都叫他“英俊少年”,一直是我们国家的主力轰炸机。上世纪90年代,我到了设计部门工作,那时候设计大楼也是整日灯火通明,设计员们正在攻坚轰6K飞机的研制。我见证了轰6系列飞机的辉煌发展历程,对它充满了感情。现在在电视上看到轰6K战巡南海,都会很激动。

70年前,老一辈航空人怀着航空报国的坚定信念,筚路蓝缕、艰苦创业。40年前,秉承国企使命,航空工业放眼世界,开启改革发展之路。进入新世纪,航空人赋予航空报国新的内涵,推动企业不断创新创效,走上了新的航空强国之路。

人员流转,岁月更迭,时代在变、方法在变、面孔在变,血脉里流淌着的奋斗拼搏的基因,始终没有变。

2018年,在航空开放活动中,安英梅和同事们相约回到了工作和战斗过的西飞厂区。在这里,她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了运20。那天许多离退休的老人们都特别受鼓舞,现代化的新厂房,全新的智能生产,多种型号的飞机,都让他们惊叹。

“胖妞,他们都这么叫她,我第一次走近看,大、震撼!鲲鹏展翅,遮天蔽日,还真是这么回事。我听孩子们说,用了5年研制完成,这在以前都是不敢想的事。我们那一代解决人有我无的问题,到了孩子这一代,是要造更好的飞机航空强国。我们能行,他们更能行,我有信心。”

退休之后,安英梅受聘在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讲党课,她喜欢讲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史,虽然不一定专业和全面,但她喜爱将自己的经历融入其中,讲给孩子们听。这些孩子中,大部分将来要从事和航空相关的职业,对她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堂课,也有一份责任在里面。

老一辈创业者的梦想

新时代奋斗者的理想

都凝聚在“航空强国”4个字当中

如同一盏熊熊燃烧的火炬

始终薪火相传

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