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习近平导弹劲旅解锁胜战密码:全岗互换操作(组图)

内容概要:深冬的西北高原,寒风刺骨,滴水成冰。戈壁中央停着一个导弹发射器,上面高高耸立着导弹。“一号,开火!” 随着指挥官何贤达的一声令下,发射喇叭按下发射按钮,导弹腾空而起,喷出火焰,刺穿天空。

我们要始终坚持战斗力的唯一根本标准,全神贯注于战斗,努力战斗。

- 习近平

导弹强国解锁胜利密码

■中国军事网记者 王新娟 林从义 通讯员 徐建轩泽辉 王杰

深冬的西北高原,寒风刺骨,滴水成冰。戈壁中央停着一个导弹发射器,上面高高耸立着导弹。

“一号,开火!” 随着指挥官何贤达的一声令下,发射喇叭按下发射按钮中国最大的导弹发射车,导弹腾空而起,喷出火焰,刺穿天空。

至今,一等英雄、一等军士长何贤达还记得2015年的实弹发射,因为那是火箭军某旅发射的第100枚导弹,也是他那群年轻的小号手。引领。发射了第一枚导弹。

同年8月,习主席签署总令,授予全旅集体二等功,成为全旅官兵的骄傲时刻。

2015年12月31日,是该旅官兵永生难忘的一天——习主席为火箭军授军旗并发表讲话。“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火箭军”,作为指挥官的殷切期盼,已成为这支军队的使命。

1990年代,作为战略导弹部队“核永久结合、全方位威慑”战略规划中的重要作战力量,这支导弹部队应运而生。20多年来,该旅始终站在新一波军队改革的最前沿,交出了解放和发展战斗力的精彩答卷。

导弹点燃,划破天际。王杰 摄

一专多能,全员互换操作

2016年9月26日,习主席视察火箭军组织,勉励全体指挥员和战士,要使火箭军的兵力结构和兵力组织更加科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战斗力。

指挥官的点,士兵的方向。在这场解放和发展战斗力的“硬仗”中,该旅始终走在前列。

该旅发射的第100枚导弹呢?让它成为荣誉的光环是简单而安全的,还是……?“无论战斗如何进行,士兵的训练方式都是一样的。” 训练参谋王飞云说,“我们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实践机会,这枚导弹应该为提高我们的战斗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何先达记得,导弹起飞的那一刻,小号手们高兴地哭了起来,这不仅标志着该旅又一个有实弹发射经验的作战单位诞生了,更重要的是,“那一次,我们制造了火箭“军队的极端温度。在条件下实弹的第一次。”

到处都是训练场,人人都是斗士。新兵被磨练成钢铁中国最大的导弹发射车,战士在挑战中解锁更多可能性。

至此,二中士王明喜一直在“琢磨”着一段“精彩”的锻炼经历。

在那次演习中,随着发射的临近,导演组突然认定,作为发射台瞄准小号手的王明希被“击毙”。训练场突然爆炸,当后备小号手接手时,错过了“点火”时间,判定任务失败。

王明希想象了无数艰难的战斗的可能性,却没想到自己连一战的机会都没有。

排练的第二天,领队尖声问道:未来的战场,如果骨干被杀,我们该怎么打?

一专多能、随机减员、全岗位交换作业……一种新的训练方式在旅中应运而生。不同职业岗位之间的差距被打破,浓浓的学习追赶帮助的氛围席卷了这支导弹部队。小号手们有更多的任务需要学习和训练,但他们的心更踏实。

“现在,尽管发射装置大幅缩小,但我们仍然可以准确地发射导弹!” 该旅连长王哲说。

“我们要求一个作战单位至少有5人掌握全岗位作战,指挥官必须掌握所有数位作战。” 中士长谢中华告诉记者。

指挥官是发射器的核心位置。过去,这个职位一般由官员担任。士官可以当指挥官吗?士兵能做军官做的事吗?这一提议一出,全旅哗然。

所有有利于提高战斗力的想法都值得尝试!

该旅开始分层次、分批次组织中士业务培训。通过学习,何贤达、谢中华等专业技术精湛的小号手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就掌握了所有小号岗位的专业理论和实际操作。于是,火箭军军士长的试点工作在该旅全面展开。

从此,旅中诞生了一批中士参谋和中士教官……专业的中士队伍不断壮大,成为这支导弹部队的中坚力量。

2022年3月,经习主席批准,中央军委发布了《中士暂行条例》、《义务兵暂行条例》、《中士职业发展管理暂行条例》等配套法规,巩固将指挥员的精神指示给士兵们注入了政策的设计和转化。按照制度规定,新时代军士的道路越来越宽。

精准操作,严格控制。宣泽慧 摄

不断学习和创新是毕生的使命

2021年3月末,数十名导弹部队“高手”齐聚导弹旅长大赛考核现场。而答题环节中旅“家人”的一个举动引来不少关注:无证件入会场,“裸考”答题!

谈到当时的这一举动,旅长解释说,在军队的发展建设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把自己逼进考场,会大大提高自己的指挥能力,促进单位的长远建设。益处。

“一家人”的态度,就是军队的态度。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和军队斗争形势变化,加快提升学习能力,大力培养与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相适应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学习效率和学习创新能力已成为共识全旅官兵。

“我最佩服的是班长何贤达,他已经那么优秀了,他每天都坚持学习,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自己的专业上。” 说起自己的“偶像”,害羞的老兵王克达打开了聊天框。

2002年出生的大学生士兵入伍后被分配到何贤达班。“在一流英雄手下当兵,其实压力很大,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任何时候都不想拖累大家,什么都想,要第一。”

受到榜样的启发,王克达给自己施加压力,主动挑战。现在他已经成功地从后备小号手变成了发射器的正式小号手。

贺贤达等高级军士被旅新的科技训练方式深深打动。“以往的模拟训练设备,大多是以减少装备损耗,缩短小号手的训练周期为基础,是一种‘硬训练模拟’。” 何贤达说道。现在,依托该旅研制的某型导弹模拟训练系统,官兵可以完成全部数位过程操作训练,以及导弹结构知识、分段性能测试等内容,是一个高度集成的系统。智能模拟。模拟训练系统应用以来,该旅探索形成操作规程、技术规范、技术规范等4大类18项成果。

在训练任务期间,正在复制多波导弹。宣泽慧 摄

2022年1月4日,习主席向全军发布训练动员令,要求大力推进系统军事训练,大力推进科技训练,全面推进军事训练转型升级,培养能干的精兵。打好。

“火箭军是一支技术含量高的军种,科技训练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我营第一连是‘科技训练示范连’。” 该旅“导弹发射先锋营”教官袁一光说,“我们鼓励一批技术骨干牵头成立‘利刃工作室’,以提高作战技能、发明创造、助推战斗力为重点。效力。”

如何快速学习,形成战斗力?该旅女子测试排的姑娘们也给出了响亮的答案。

“如果说发射职业是大国长剑的剑客,那我们的测试职业就是导弹法医。” 女考班长臧玉娇说道。她和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3岁的女孩组成了军队中的第一个女子测试。分离。

女子试验排成立之初,上级要求当年组建战斗力。女兵在执行训练任务时,白天练操作,晚上背程序、学理论。“在那些日子里,每个人都在窒息,希望他们即使在梦中也能训练,”女孩们告诉记者。

女兵除了在专业上刻苦钻研,其他方面也没有放弃。该旅技术营营长段波说:“我们的女战士个个都非常上进,都积极报名参加了激烈的‘猎人意志’训练和各种比赛。”

近年来,女试排圆满完成多项重大训练任务,被评为“全国3月8日红旗集体”和“全国女子文明岗”。

测试女兵传授作战经验。宣泽慧 摄

准备战斗

列兵张林浩还记得他来部队报到的那一天。

先锋营楼梯口,一张醒目的海报吸引了他的注意:“先锋营官兵时刻戒备!下一场战争开战可能还有0天!战争没有倒计时!” ,随时准备上战场!”

“这是我们营的战备观。” 袁一光告诉记者,“导弹部队的核心能力指标是‘一个指挥,准时发射’。为了确保这个目标,我们必须抓紧时间。”

打开任意一个兵营的门,你会发现,每个士兵的铺位上不仅放着“豆腐块”,还有三个整齐叠放的包,一个士兵背着背心一样的装备。

“先锋营的每个人都有一个满满的水瓶,每个电池都充满了,背包总是装在枕头边上。”

火箭军某旅一营的宿舍。宣泽慧 摄

“能打,就可以停止战争。如果你准备打,你可能不用打。越不能打,就越容易被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 近年来,他们坚持打仗、备战、建在边上,对标未来战场,着力应对边上强敌和随时战斗的风险,不断增强抗战能力。赢。

“和过去相比,现在的训练强度更高了,差不多半年时间都在外面执行任务,训练强调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也更加系统化、科学化、针对性强针对每个人的不同情况进行培训,努力挖掘每个人的潜力。二中士、专车司机赵旺告诉记者。

王明希对去年的对抗演练还记忆犹新:“导演组在飞行中布置各种情况,瞬间无人机越境,一会儿小敌特攻……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做最精细的操作,那味道,别说酸了!”

在对抗中,多个导弹部队是对手,千方百计设置复杂局面,千方百计阻挠对方的发射任务。

“我不能说未来的战争会是什么样子,但我们的训练必须根据最复杂的环境来设置。” 王明希果断说道。

在训练任务期间,导弹成功发射。宣泽慧 摄

20多年来,该旅坚持以能打、打赢为重,立下了丰功伟绩——完成了40余次重大军事行动;曾获国军荣誉30余项,火箭军荣誉80余项;全国、全军、火箭军表彰140余人;先后获得集体三等奖4次,集体二等奖1次。

“我们的军队生来就是为战斗而战斗,为战斗而战斗。只有保持随时可以战斗的高状态,坚持真正艰巨严格的铁标准,才能有效提高执行任务的能力和新时代的任务,能画,能冲,能赢。” 旅长说。

“一切工作都要坚持战斗力的标准,注重能打能打。” 统帅的命令,引导着这枚导弹强者不断锤炼,“大国之剑”会越来越好!

二审:李颖

三审:魏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