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基隆、马江之役的痛恨与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启示

法国在北雷事件后扩大侵略的野心,早已引起中国人民的愤慨;基隆、马江之战进一步加深了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仇恨。早在7月,法国发出最后通牒后,在一篇题为《论中国不可避免的战争》的社论(7月16日)中,上海《宣言》大声喊道:“民心相向,渤海同心。 ”、“几十年来被义愤激怒,凝聚了我的意志,可以用来缓解人心的凝滞……”法军入侵基隆后,该报甚至发表了《今日论》 Situation Only Quick War》(8月10日5日)、《论明朝与法人交战的今日中国》(8月17日)、《论现在还为时不晚》(8月19日)等社论,这些标题本身就表达了表达了中国人抵抗法国武力威胁的决心。法舰攻打马江后,8月26日,清政府下诏,命令陆上部队迅速推进,各沿海地区严防法军入侵。这无异于中国向法国侵略者宣战。同日,清政府正式

授刘永福官职,“以建方上将之名,赏花灵”。 9、10月,温州、福州、潮州、揭阳、佛山等沿海地区不断出现“教案”,反映了民众对法国侵略的愤怒。

朝廷内的主要战争派系立即沸腾了,许多学者也写信给朝廷,要求与法国开战。见众怒,清朝无法接受法国人的要求,

因此,8月26日,清廷发布诏书,谴责法国“饥渴无名,专横要求”和“应先出兵”。 这个法令实际上是对法国侵略者的宣战。清国被迫再次进入战争状态。

10月初,法舰入侵台湾基隆和淡水。台湾的捍卫者是刘铭传。因兵力不足,放弃基隆,坚守淡水。法军在基隆登陆后,再次进攻淡水,在沙滩上登陆了一段时间,但很快被击退。法军占领基隆一角,无法深入深入,从10月23日起对台湾实行海上封锁。1885年初,法军先后从基隆进攻台北;法军舰艇骚扰浙江镇海中法战争击退法舰,拦截5艘来自上海援助福建的中国军舰,并在浙江石浦击沉其中2艘。 3月底,法军占领澎湖岛和渔翁岛。在镇海会战中,法舰遭到守卫赵宝山炮台的中国军队的英勇攻击。古巴的船也被击中,古巴受了重伤。 6月11日逝世于澎湖。

中法陆战仍在中越边境和越南境内肆虐。 1884年2月,法军攻打谅山,广西总督潘定信不战而退。十日后,法军攻占镇南关(今友谊关),但因兵力不足,补给困难,烧毁关口,撤退至文远(今越南同当)、朗山等地。争取再次进攻的机会。老兵冯子才奉命协助广西关外军事事务时,赶赴镇南关整顿部队,布署防线。得知法军将攻入镇南关后,便在关口筑起一道横跨东西山脊的长城墙,高七尺,长三里,底宽十尺。 . 3月23日,盘踞在谅山的法军全员出动,冲向镇南关。 24日,他们翻墙进攻。冯子才率兵冲出城墙,激起兵士奋战,最终击退法军,制止了法军。军方在中国边境进行间谍活动。清军乘胜追击,攻破文渊和朗山,将法军赶到朗家以南,重伤法军东部统帅尼格里。法国军队陷入困境。镇南关的胜利使清军在中法战争中由败转为胜利。法军战败的消息传到巴黎后,巴黎议会的意志拒绝为鲁费里领导的内阁增加军费,但法国内阁倒台了。

以上是中法战争的一个简单过程。大家需要知道的是,中法战争爆发以来,关于和平与战争问题的外交活动和秘密谈判几乎没有停止过。因此,并非在镇南关胜利后,中国政府才向法国政府提出和谈。

北历事件后,在中法直接谈判过程中,衙门总理要求美国根据中美天津条约进行斡旋。 1884年7月30日,清政府要求美国“查明中国是否违约,并作出公正的评论”。法国自以为是,拒绝让第三方对中法争议的事实进行“评论”。 8月5日,美国大使馆何天觉对总理府衙门表示:“我认为(法国)现在没有理由发动战争。如果发动战争,不仅会违反所有国家的法律。 ,但也为美国感到难过。”但就在他说这个时候,法国已经在中国大陆发动了战争。

为了有效对抗法国,中国急于寻求英国和德国的援助。当时,英法两国在埃及问题上的冲突尚未消除。基于这一事实,清政府认为中英对法立场一致,因此希望鼓励英国在埃及采取积极行动,以遏制法国,削弱其在中国的军事实力。至于德国,清政府认为“德国是违法的”,认为可以“帮我一把”。这样的理解是肤浅的。实际情况是:虽然英德两国在国际范围内都与法国发生冲突,法国在扩大侵华战争的过程中对两国有所顾虑,但此时双方都无法帮助中国;相反,他们都在侵略中国寻找机会扩大自身利益的时候,比如他们之间争夺中国军队控制权的时候,这个时候非常激烈。

法国发动侵华战争后,各种“斡旋”活动也开始活跃起来。第一个是Detreline。 八、9月,他一方面委托税务司司长顾德利在巴黎开展活动,另一方面赴上海会见巴德瑙,力图恢复中朝和平。法国通过他自己的努力。

这一次赫德不甘落后。 9月11日,赫德给与格伦菲尔关系密切的英国造船和军火工业巨头S. Rendell发来电报,要求他将他调往格伦菲尔。尔出面“试探”调解的方式。英国驻外记者称赫德的意见“有价值”,并表示将“立即考虑”。 18日,赫德命令金登干本人“立即秘密前往巴黎”,试图直接与鲁费里和解。

在赫德活跃期间,德国当局邀请李凤宝会见法国驻德特使,意在架起两国和谈的桥梁;美国驻华大使约翰·杨亲自前往北京和天津,敦促总理衙门和李鸿章主张和谈。此外,美国驻上海总领事向巴德诺转达,美国愿意进行调解;日本驻华大臣也在首相衙门表示调解。

但是,由于法国继续坚持要求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而中国受到基隆和马江战争的刺激,抵抗侵略的气氛在全国蔓延,法国的条件无法接受;所以恢复中法和平的问题就在那个时候了。这是不可能谈论的。各方试图调解均未成功中法战争击退法舰,但战争仍在继续蔓延。

10月11日,法国总理茹弗里列出了法方的基本条款:中国军队必须从北越撤出,法国船只才能停止在中国的战斗;该条约由中法正式谈判;法军占领基隆,直至《简明条约》全面执行。此外,茹非礼还表示,不能使用赔款的名称,但“基隆、淡水的海关和矿区应保留数年”作为赔款的等效替代品。可以由其他国家调解。

此时,法国急于按自己的条件结束战争,10月16日,朱菲向巴德瑙电报:“无论如何,重要的是不能错过任何机会。法国舆论的情况,大国的意图,以及我们在其他地方的切身利益,要求我们在可能的情况下急于达成一个光荣的解决方案。”但鲁费里的基本条款表明,他所想的是他所谓的“光荣的解决方案”。 ”,但以一种新的方式重复其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要求的老调。

面对法国的条件,李鸿章不敢接受法国的条件。 10月24日,他与林淳提出了七项额外的和平计划,其中没有提及法国占领基隆和淡水,并允许中国军队暂时驻扎在北越。在谅山、宝胜(老街)等地,中国同意向法国借钱,在修建铁路时给予法国一定的利益。林淳去上海与巴德诺商量,但法国政府不同意这个方案。

法国坚持 Joufféri 在 10 月 11 日制定的条款。由于不久前格伦费尔明确表示愿意在中法之间进行斡旋,法国于21日将这些条款通知英国政府,企图利用英国为其实现提供便利。格伦费尔之所以表示愿意调解,首先是不希望中法长期冲突影响英国对华贸易;其次,因为他担心“中国的任何胜利都会发生在整个欧洲人身上。严重的后果”。他基本同意法国的条件,于是命驻华大使李帕夏与赫德商量,了解清政府的反应。同时,英国外长对法国大使表示:如果法国在中国获得任何贸易特权,英国也会提出同样的要求。

10 月中旬,美国政府再次测试与法国的调解条款。 11月初,法国表示希望英国和美国共同挺身而出。虽然自10月23日法国封锁台湾以来,英国一直担心战争的继续,并进一步希望通过斡旋结束战争,但在此事上不愿与美国合作。同时,在采取进一步行动之前,还需要了解中方对法国条款的态度。

就中国而言,10 月和 11 月仍以抵抗侵略为主。在台湾,法军无法深入内地;在北越,滇军和黑旗军计划围攻玄光;从整体上看,中国在战场上仍然处于稳定的位置,而前敌方将领不断传来好消息。这种情况促使清政府继续对法国扩大侵略中国的要求采取强硬的政策。 11月初,清政府决定断然拒绝法方10月11日提出的条款,同时提出中国自己的八项和谈条款,意在委托英国政府交由法国。这八个条件是:一是必须“修改”李府天津简明条约;第二,从谅山到老街的直线是中越边界,线以北有中国军队驻守; , 线内商务的所有事宜留待以后讨论; 4、法国不得以保护越南的名义行事,不得干涉越南的法令; 5、中法双方应派人员赴会; 七、在北越的中国军队暂时不能进入;法军从基隆撤退,该舰待交涉;和平条约缔结后,双方定期撤军;法国应该解除对台湾的封锁;

第八,中国应该要求赔偿,为了和解,可以放弃。

从这些条件来看,当时清政府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恢复中法第二阶段战争之前的状态,而且是为了修改李府简约的实质。英国认为中国的八项条件不能为法国所接受,因此格伦费尔甚至不敢将其转达给法国。

12月初,法国通过英国政府向中方提出和谈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全面执行利福德简明条约;你可以早点离开。”但正是在这两个基本条件下,中国当时坚持了相反的立场,即一方面要修改《李府简明条约》的实质,另一方面,它不能同意所谓的“保证”和赔偿原则,中法两国在和谈条款上的僵持,主要是因为当时战场上没有明显的胜负迹象。英国试图危言耸听迫使中国妥协,但没有奏效。

在调解期间,英国得到了赫德的帮助。到12月初,调解已经表明一时无法成功,英国政府不得不暂时休息,赫德认为自己直接参与其中。 12 月 5 日,他表示愿意继续通过英国政府的斡旋来实现这一目标,他说:“如果我能把整个事情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会接受这个. 事情解决了。 12日,他与靳登谦就“我们可以自己做”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计划“直接向如飞丽提出调解意向,作为一个新的、有希望的开始”。此时,金登干也认为“直接找到茹菲力是政治失误”,建议英国政府重新调解,因此赫德推迟出庭。

就赫德在中国而言,几个月来他积极参与中法谈判和斡旋,对清朝统治者的影响越来越大。他很清楚,此时中法和谈的第一把钥匙,就是李府天津简约之争。为了推进和谈,他为清政府制定了新方案,主张在《李府简约》中增加以下三种解释: 1、法律合同中使用了三种语言,每种语言分别是以自己的语言为基础。发生争议时,使用第三种语言来决定。其次,越南是否继续向中国“进贡”,由越南国王决定。第三,在谅山以南,东西线为中越边界。如果法国同意这三个附加的解释,那么清政府就可以批准立府简约,满足法国全面执行该条约的要求。 12月底,清政府通过英国政府向法国非正式提交了这一计划。 1885年1月7日,鲁费里拒绝了这一提议,并傲慢地宣称:“我们认为今天中国愿意听取的唯一谈判者是布里埃德利尔岛(Bri ère de L'Isle,当时的北越军队)指挥官)将军。”法国侵略者现在正在加强北越,准备以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迫使中国屈服。英国政府的斡旋至今彻底失败。

在中法和谈前景黯淡,法国决心加强在北越的军事力量之际,日本对朝鲜发动了恶毒的侵略行径。 12月4日晚,朝鲜开化党发动政变(“甲申政变”)。中华党的思想在朝鲜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日本侵略者利用这次政变插手朝鲜问题,企图借机帮助开化党取得朝鲜政权,以实现其侵略朝鲜和中国的野心。日本的阴谋呼应法国的侵华战争;中方对朝鲜事件更加震惊,因为它正在处理对法战争。

法国原本是想利用朝鲜政变勾结日本,从而对中国构成更大威胁,但由于中国军队在朝鲜的行动,因为日本还不足以对抗中国,而且由于英国对日本施加一些压力,政变没有成功,日本不得不和平解决朝鲜政变造成的问题,法国勾结日本的阴谋也失败了。但另一方面,日本又在“甲申政变”中找了个借口,很快就能在朝鲜问题上对中国进行外交勒索;它有调和法律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