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小塘变大田 旧地换新颜(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吃过饭,夏智荣扛起药桶往车上搬。趁着阴天,他要给麦苗喷洒除草剂。

夏智荣是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沈村镇武村村种粮大户,今年49岁的他,过去从未想过能在村里流转四五百亩地。这事,还得从耕地占补说起。

武村村是个渔村,过去全村没有一分田。渔民上了岸,也多外出务工维持生计。“村子中间原先有个小水塘,500亩左右。为增加村集体收入,我们流转给了养殖户。”村支书蔡国发介绍。可是眼瞅着,水质越来越差,水产越来越少。合同期满,鱼塘能否继续流转?蔡国发心里犯起了嘀咕。

就在这时,宣州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土地整理中心主任夏勇登了门。“商合杭高铁项目开工,从宣州区过,我们在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咱们村这块水塘,正合适!”征得村里同意后,水塘被纳入全区耕地占补平衡后备资源点。

“商合杭高铁项目建设,占了区里近486亩耕地,和武村村的水塘面积差不多。而且翻过圩堤就是南漪湖,改造成耕地后,灌溉方便。”夏勇说,不仅交通便利,集中连片也有利于机械化操作。

小塘变大田,渔民村也能有耕地,这令蔡国发激动不已。说干就干,2017年6月,“宣州区沈村镇武村村废弃坑塘复垦项目”正式动工。开渠排水、平整土地、完善设施、修建路面。90天后,一块块水田相接绵延,一道道田埂交错分明。

紧接着,签合同、付租金。同年11月,麦子下了地。第二年,迎来大丰收。如今,夏智荣每年给村里交25.5万元土地租金,一季稻来一季麦,一年到头,刨去成本,能挣二三十万元。村集体年年有稳定进账,蔡国发的心也安了。

耕地复垦,还得做好后期管护。从勘测到规划,从平整到验收,夏勇跑了六七趟武村村。“根据宣州区出台的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办法,我们和村里签订了管护协议,确保土地整治项目正常运转、长效使用,确保复垦耕地‘有人种、有人管’。”夏勇说。

去年汛期,武村村破圩。洪水来袭,淹了夏智荣近百亩耕地。村里不仅第一时间补了圩,还帮着夏智荣平整土地,免了他的后顾之忧。

为保障商合杭高铁项目建设,宣州区按照新增建设用地“占一补一、占水田补水田、占优补优”的要求,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现在,商合杭高铁项目宣州区段占用的耕地,已全部补充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