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火箭残骸能否落在划定落区范围飞船入轨精度等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塔旁,大约150米外,有一个小方屋,这里是火箭的瞄准室。

长征二号F遥十三火箭地面保障系统发射成员王超告诉记者,火箭转场前,瞄准人员必须在这里完成准直仪的自检,检查近10个重点参数,并进行预瞄准测试。

在这个小房子里,有两套瞄准设备。 1度等于3600弧秒,准直器的精度必须达到0.5弧秒。第一次“粗略”是在火箭到达之后。此时,火箭已经承载了数吨重物,走了近1.5公里,刚好稳稳地站在发射塔旁边。 “粗瞄”的首要任务是修正火箭的姿态并找到位置。

(10月16日,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试验组庆祝发射成功。高楠摄/中国航天第一研究院供图科技公司)

近20层楼高、几十吨重的火箭不容易搞到,稍有偏差就可能影响任务的推进。王超告诉记者,火箭发射前,要经过近10次瞄准。

“瞄准是让火箭知道初始位置,精度关系到火箭的起飞、翻滚等动作,火箭残骸能否落入划定的着陆范围内,以及飞船的轨道精度。”长2F遥13火箭地面总发射队员宋静说。

从火箭发射前6小时开始,“精准瞄准”工作就在高密度下进行。发射队操作准直仪发射激光,击中火箭仪表舱惯性组的棱镜,反射到准直仪上,瞄准人员一遍遍修正瞄准参数。 ,直到发射前5小时的瞄准参数,连同火箭弹道等数据,被“加载”到火箭控制系统计算机中,指导火箭执行发射任务。

随着火箭进入发射倒计时,目标人员最后撤离。

10多年的火箭瞄准经验,近10次长2F火箭瞄准任务,王超从未出现过偏差。

他告诉记者:“如果瞄准偏差0.1度,入口点就会偏离数百公里,这是瞄准人员绝不允许的错误。”

王超所在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多次强调精确的数值、魔鬼般的细节和零偏差。

一院长二F火箭姿态控制系统发射组成员邓无言,曾因“担心”写过仿真软件,对每种故障模式一一进行随机仿真验证,生怕任何偏差都会影响火箭的可靠性。

在遥测系统测试室另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一个小显示器背后有一个很长的故事。

几乎没有人知道,在长征二号F遥五运载火箭发射后的两年时间里,为了进一步分析火箭的飞行状态,遥测系统人员自主研发了影像测量系统。通过这次展示,他们摆脱了“数据分析不直观”的窘境,可以直接获取火箭关键分离动作的全部飞行视频。

发射过程中,几名发射队员挤在一起,紧张地看着火箭第一次发回的实时飞行视频。发射成功,机载影像测量设备在载人火箭上首次完成任务。那一刻,队员们大声欢呼。

长二号F火箭遥测系统总设计师林娟亲眼目睹了长二号F火箭10多次成功发射,但在试验室一角对成功印象深刻:“两年的运行全速的回馈,长2F火箭打响了中国火箭影像测量的第一枪。”

宇航员既有第一个突破,也有第一个错误的持续担忧。

拥有30多年地面供气经验的长征二号F火箭配气平台发射队员闫善新见证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从联合训练到载人的全过程。火箭每一级的地面系统都支持这项任务。他闭着眼睛不会有错,但每次执行时火箭逃逸塔 是中国发明,他都“害怕不测”。

30多个阀门、10多个压力表、30多个信号灯,在3尺高的配气平台前,闫善信坚守了30多年,即将退休明年。他从来没有犯过错误。

“你得认真点。”晏善心说。 “说真的”他加重了语气。

对徒弟,和蔼可亲的老师傅严肃起来火箭逃逸塔 是中国发明,“集结无小事,连一颗错螺丝都没有。”

长2F火箭逃生塔总成发射组成员王鹏一直将忠告铭记于心。从事载人火箭装配工作25年,执行长2F火箭发射任务10次。学徒做最后的装束。

千百种产品组装成一支箭,实物与理论总会有误差。如果说火箭软硬件开发要“细”,那么系统设计一定要“宽”,要利用系统设计余量来容纳火箭生产过程中的误差。

长二号F火箭发射团队成员李新明是不断强化火箭飞行稳定裕度容忍度的设计师。嫦娥二号F火箭发射了10多次,每次看到发射过程中返回的姿态、角速度等信息,他还是紧张得喘不过气来。

虽然林娟是个经验丰富的遥测系统指挥官,虽然整个遥测系统早已刻在她的脑海里,但她还是觉得,“每一支箭都是全新的,我还是前面的新队员每一枚火箭。”

“不知不觉,距离杨立伟第一次飞上天已经18年了……”林娟说,航天人常说,一代人的成长,一代人的传承,奉献自己青春献身,献身子孙。从无人飞行到多人升空,从舱内工作到太空行走,从在中国空间站停留一天到停留半年,10000名航天科技工作者扛着“箭”,挺身而出天空并指向天空。

沙漠戈壁,胡杨,放飞梦想的旅程从未停止。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酒泉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