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明朝皇帝都姓“朱”,百姓吃猪肉都得掉脑袋?朱元璋做法令人佩服

引言

我国封建时代的礼仪规范极为严格,除了行为举止有诸多规则需要遵守,语言和书写也有不少限制,“避讳”就是其中一种。《公羊传·闵公元年》中所提到的:“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基本就是封建社会在避讳时需要遵从的大原则。

所谓避讳,其实就是指在语言和书写中不能直接提及君王或者尊长的姓名。举个例子,前几年我国热播的一部电视剧《琅琊榜》算得上是少数制作精良的古装剧,剧中的主角梅长苏在为一本书做批注时为了不直接书写自己母亲的名字,特意将字减了笔画。结果这本书被静妃无意中看到之后,就开始对梅长苏的身份起了疑心。

明朝皇帝都姓“朱”,百姓吃猪肉都得掉脑袋?朱元璋做法令人佩服

▲梅长苏剧照

01

在历史上也有许多关于避讳的事,清朝时期兴起的文字狱很多,就是由避讳而起。康熙年间,在清人庄廷鑨冒名出版的《明书》中,曾经因为直接书写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名字,没有避讳,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责。整个出版到买卖的环节中株连了数百人,其中有70多人被判处死刑。雍正年间,查嗣庭用了诗经中的一句话“维民所止”为科考题目,结果“维止”二字被人附会为将“雍正”二字“砍头”,结果查嗣庭不但死后被分尸,连儿子都被朝廷给杀了,更是祸及其他家人。

还有唐代大诗人杜甫,因为他父亲的名字中有一个“闲”字,母亲的名字是“海棠”,所以杜甫所有的诗中都没有用过“闲”字,他也没有写过海棠。不过比起另外一位唐代诗人李贺来,杜甫已经好得多了,他只是在写诗时不能用一些字而已。而李贺因为避讳居然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这是因为李贺的父亲名字中有一个“晋”字,与进士的“进”同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