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抗美援朝战争,国营127厂、724厂临危受命把工厂当战场

抗美援朝战争,国营127厂、724厂临危受命,担负火箭筒和火箭弹研制任务——

把工厂当战场 把机器当武器

■鲁 飞 朱志军 王 旭

志愿军使用火箭筒作战。资料照片

抗美援朝战争,敌我装备实力差距很大。美军大肆推行“刺猬战术”,以坦克为依托,掩护步兵进行作战。我志愿军官兵主要靠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等简易武器来伏击敌军坦克,每摧毁一辆坦克都要付出血的代价。

研发反坦克武器迫在眉睫。紧急关头,国营127厂、724厂果断受命,开展51式90毫米火箭筒和90毫米火箭弹的研制生产任务,誓以最快速度交付志愿军前线部队。

51式90毫米火箭筒以战斗中缴获的美式火箭筒进行仿制。接到研发任务后,127厂立即组织技术人员测绘、仿制和改进美式火箭筒。经过2个月艰苦攻关,第一具90毫米火箭筒样品仿制完成。紧接着,工厂又对51式90毫米火箭筒进行一轮轮技术测试和性能检验。4个月后,51式90毫米火箭筒正式定型投产。

当时,生产条件异常艰难,127厂工人们喊出了“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的口号,争分夺秒地投入到火箭筒的生产中,1951年就生产了4800多具51式90毫米火箭筒。

反坦克武器有了,弹药紧缺又是一道难题。在90毫米火箭弹试制过程中,724厂成立了专项研制组,参考国外某型自旋稳定火箭弹设计,研制出135式90毫米涡轮式火箭弹,该型火箭弹射程1000米,可穿透100毫米装甲,其创新设计的自旋尾翼很好地解决了火箭弹发射后尾焰烧伤射手的问题。

随后,工厂生产出几十发该型火箭弹送往前线进行试验,结果完全符合实战要求,724厂随即转入量产。为了加快生产,工厂克服了种种困难。没有铝合金管,就用无缝钢管代替;没有压药机,就冒着风险在加热炉旁用水压机压药……一时间,工厂内机器昼夜轰鸣,工人们加班加点赶进度。很快,10000发90毫米火箭弹被送往抗美援朝战场。

这是我国生产的第一代反坦克火箭筒及弹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51年9月,敌人发动秋季攻势,志愿军第68军第204师使用49具火箭筒和多门其他火炮,在文登里和百岘地区对美军第2师、南朝鲜军第8师予以重创,击毁击伤敌坦克40多辆;1952年6月13日,在古直木里防御战,志愿军以消耗火箭筒炮弹9发、无后坐力弹10发的微小代价,取得了击毁敌坦克6辆、缴获坦克1辆、毙敌6名、俘敌4名的战绩。其中,仅汪明山1人用5发火箭弹就击毁击伤敌坦克4辆。自此,51式90毫米火箭筒声名大噪。

火箭筒痛击敌军的捷报接连传至关东平原,工人们备受鼓舞,他们一边加紧生产,一边开展新型火箭弹研制。不久后,改进成功的新型90毫米尾翼式火箭弹便投入使用,为志愿军官兵提供了更加强有力的弹药保障。